聚焦零碳、高效和全场景 远程全新醇氢电动系统发布

   2024-08-05 中国能源网 &

72

核心提示:8 月 1 日,2024远程星瀚H上市发布会在杭州举行,同时发布了260kW级醇氢电动系统、400kW级醇氢电动系统及首款重型商用车零碳甲醇
         8 月 1 日,2024远程星瀚H上市发布会在杭州举行,同时发布了260kW级醇氢电动系统、400kW级醇氢电动系统及首款重型商用车零碳甲醇大马力自动挡动力链。突破传统动力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困境,成功跨越油气时代,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价值创造体验,引领行业进入零碳高效运输时代。

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效率超50%的260kW级醇氢电动系统

发布的260kW级醇氢电动系统,远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最高热效率达50.3%,远大于主流燃气机40%热效率,醇电转化率2.2kWh/L,度电成本低至0.85元/kWh,轴向磁场电机内置设计,比功率体积、重量下降20%。与燃料电池动力相比,燃料电池购置成本高达3000元/kW,而远程醇氢电动系统增程器购置成本仅为500元/kW;增程系统能量密度为320W/kg,是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2倍。

实际运营中,搭载远程醇氢电动系统的重卡综合优势十分明显:醇氢电动是纯电构型的全面升级,是绿牌出行;补能基础设施成本远低于充换电车型,运营成本与充电车型相当;自重较大电量纯电车型轻2吨,多拉多赚;无里程焦虑,实现了1500km中长途公路运输的场景覆盖。在高原、高寒、重载爬坡等场景,动力性、续航、自重、成本、补能效率等方面可实现TCO全方位的综合优势。在宁波至昆明运营场景,远程醇氢电动牵引车在往返满载条件下,60%山区高速单边运行里程2430km,较柴油单公里节省0.99元/公里。

变革营运模式

打造400kW级非道路和船电用途醇氢电动系统

针对非道路、船电应用场景需求,远程打造了400kW级高效醇氢电动系统,这也是非道路、船电领域首个醇氢电动系统。该系统增程器采用稀燃技术路线,降低热负荷并和醇耗,实现醇耗优化5%、排温降低100℃;采用高压缩比、高能量点火、高滚流燃烧室结构,同时优化气道和配气正时机构,使燃烧更高效,动力更强劲,最高醇电转化率≥2.0kWh/L;取消EGR和汽油系统,实现总成优化同时提升整体可靠性,让用户在恶劣工况或复杂条件下可以用得更久、提升运营效率。

远程400kW级船电醇氢电动系统,相比传统燃料驱动,能耗下降30%以上,按中国船用动力排气污染物(二阶段)标准,相比柴油机NOx下降98%、PM下降97%、CO下降93%。与天然气和氢燃料动力系统相比,储能安全性大幅度提高;与纯电相比,可用载重量大幅增加。实现绿色港口、零碳航线、及区域性零排放,彻底解决船用新能源里程焦虑,亦可解港口、内河码头的集中氮氧化物、颗粒物及噪声问题。

远程400kW级非道路醇氢电动系统,相比传统动力:极寒、高温、高原等恶劣环境适应性强;B10寿命超过150万km,非道路工况运行时长2万小时,可靠性高;可平台化搭配各类电驱动形式,可实现电池、电机、电控的场景定制化;集成热管理、三电系统及发动机系统相互配合,实现单一燃料运行,无需汽油作为辅助燃料点燃,为用户实现省时、省心的终极目标。搭载远程400kW级高效醇氢电动系统的矿卡,可实现燃料成本下降45%、运行效率提升20%,实现封闭区域中的高效作业,并为矿卡车队及相关企业带来高倍率的收益提升。

醇氢电动系统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将会改变非道路、船电等领域高能耗、高污染传统营运模式,加快向绿色航运、绿色矿山转型升级。

引领干线运输高效转型,联合打造

首款重型商用车零碳甲醇自动挡动力链

远程联合采埃孚,发布了全球首款重型商用车零碳甲醇自动挡动力链。该动力链的400kW级醇氢动力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升级,各关键性能都有显著提升。

比如:具有540马力、2500牛米的强劲动力输出;ECM为自主控制系统,BTE最高热效率达48.5%;满足B10寿命150万公里可靠性;超低的污染物排放,氮氧化物排放低于国六限值90.7%,一氧化碳排放低于国六限值93.3%,PM排放实现近零;满足漠河-35℃、吐鲁番50℃、昆仑山海拔4750米极限环境使用要求。

该动力链通过发动机与变速箱深度联合优化,综合热效率大于45%,起步加速优于竞品20%,换挡平顺性好。拥有超过600kW的液缓辅助制动,可实现高效制动。

燃料成本、运输成本、经营成本不断攀升的今天,运输业在寻求最佳的破局方案,而醇氢动力和醇氢电动技术路线的出现,让行业看到了打破了这一尴尬局面的巨大希望。切实践行“创造智慧互联,引领绿色商用”的品牌愿景,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正在以醇氢和醇氢电动动力解决方案,为行业带来全新价值创新体验,助推行业快速变革,助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