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公经费规模只减不增石油电力向非国有资本放开

   2014-03-06 新华社本站整理

54

核心提示:国际能源网讯:“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国际能源网讯:“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人民大会堂内,李克强总理的话语掷地有声。

  改革进入关键之年,新老问题交织,利益与矛盾掣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如何啃掉改革的“硬骨头”?政府工作报告回应了社会改革期待。

  再取消200项行政审批

  精简行政审批数百项、企业审批制改为注册制、晒出权力清单……去年以来,各项围绕行政体制改革的措施密集出台。

  可就在地方和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接连晒出的行政审批“万里长征图”“人在证途”却暴露出社会经济运行中“婆婆”和“管家”仍然过多。一些企业家反映:中央放了,地方还捏着。一些部门,今天减了审批,明天增加了审核,企业负担一点儿也没少。

  “要改革一定要打破历史形成的利益集团,就会伤筋动骨,这就是革‘命’。”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说,“行政审批其实就是来自一部分政府权力的阻碍,只有消除了障碍才行。”

  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

  “啃行政审批的硬骨头,一是要精简审批权数量,除了必须有的,其他都予以废除;二是提高放权含金量,不能只放‘不痛不痒’的。”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说。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两个同步”:实现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

  垄断领域进一步放开

  民间资本是经济发展活水之源,也是实体经济固基之本。2月19日,中石化表态,将在油品销售业务板块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这被视为三中全会后国企践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首个积极行动。

  一年多来,国有资本“铁板一块”的情况逐渐松动,但在金融、石油、电力等领域,“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这“三重门”仍令许多优质民营资本“望洋兴叹”。一些代表委员指出,根子在于并未从思想上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与公有制同等的地位。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混合所有制不应当是简单的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而应是通过更多元化的创新方式深入融合。”全国政协委员、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说,“要赋予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的权利。不要再让国有、私营有‘老大’‘老二’之分。”

  全国政协委员李毅中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国有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要先开放。

 

[page_break]

 

  “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去年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

  “今年‘三公’经费公开的范围和力度超过往年。”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对记者说,报告提出要公开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意味着除了部门预算中安排的“三公”经费,还包括中央转移支付到地方资金中,在具体科目里安排的“三公”经费。

  白景明说,与以前相比,今年“三公”经费的公开力度更大,哪怕是犄角旮旯的“三公”经费都要晒出来见太阳,公开不留死角,谁也别想钻空子。

  “‘三公’经费更加透明化,就会进一步缩小腐败的空间,这是反腐倡廉的很好形式。”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宗亮认为,政府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便于老百姓更好地监督,政府花钱更加透明。

    财税改革是“牛鼻子”

  营改增试点扩大到更多领域、统筹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公开“三公”经费支出……财税改革正向一个个“硬骨头”发起攻坚,也正引领新一轮改革蹚入“深水区”。

  财税体制改革事关国民生计,被称作改革的“牛鼻环”,改革起来却困难重重。财权与事权如何匹配,群体利益与全体利益如何掂量,短期和长远如何平衡,都是课题。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清费立税,推动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做好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并重点强调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贾康表示,未来的税改方向是把消费税推到零售环节,由地方来掌握,对地方财政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要征收消费税,地方政府必然会注重市场环境的完善,促进购销两旺,而非单纯依赖扩大投资。

  “改革就是改利益。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着力解决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必要的话要建立改革责任机制,加大对执行的监督,加强责任意识。”迟福林说。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