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收购尼克森 中美能源再临合作窗口

   2012-08-27 国际能源网本站专稿

45

核心提示:  再临合作窗口  “5年前,美联储和国务卿一致认为,天然气时代已然过去,但5年后,天然气依然是美国重

  再临合作窗口

  “5年前,美联储和国务卿一致认为,天然气时代已然过去,但5年后,天然气依然是美国重要的进口资源,美国本土也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并考虑出口。5年间政策发生了180°转变,美国和中国的合作关系也是如此,我们无法预测未来。”Gal Luft(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院长、美国能源安全理事会高级顾问)说。

  从中海油近期欲收购尼克森这件事上,可以看到美国对中国投资海外资源的态度已经发生微妙改变。

  在2012年8月18日的“能源安全与低碳经济国际论坛”上,来自美国国务院能源资源局的官员逃避不开记者关于“美国政府将如何左右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行为”的追问。Margo Pogorzelski说:“中国投资美国的能源领域,美国政府是欢迎的,这个关系到全球的能源供给结构问题,我们会予以协调和帮助。”

  美国能源资源局(Bureau of Energy Resources,以下简称“美能源局”),是去年11月美国国务院新成立的机构,成立的首要目标被定义为“通过对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强有力的外交,加强管理当今世界地缘政治中的能源经济。”

  随着中国能源集团加快对海外资源的投资,美国已经注意到中国在努力使能源供应多样化,以减少风险。而美国希望保持并扩大中美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美能源局的成立强化了上述的能源外交功能。

  Margo Pogorzelski承认,中国之所以对中海油收购一事反应敏感,来源于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油企优尼科遇阻的一系列“后遗症”。

  7年前,美国议员们认为,中海油的举动威胁了美国的能源安全,因为优尼科在美国拥有数量可观的加油站,如果两国发生争端,美国人可能会遇到汽油供应被中断的风险。在美国国会和媒体的抗议下,中海油最终选择放弃。

  尽管中海油本次要收购的尼克森,是一个加拿大公司,只有10%的资产在美国,位于墨西哥湾的油气资源,但是人们依然担忧:美国能源安全的威胁言论会让中海油本次收购重蹈覆辙。

  不过,对比7年间的美国对中海油收购的反弹力度后发现,这次要微弱一些。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能源和气候项目主任涂建军对新金融记者表示,美国这一次将敞开合作窗口,因为短短几年间,美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也有所降低。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美国对海外石油依存度为60%,到了2011年,这个数据已经下降到45%.EIA预测,美国对海外石油依赖减缓的这种趋势可能将延续到下个10年。

  2011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表示,要在未来10余年内把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削减1/3,以提高美国能源的独立性。

  在此前两个月,奥巴马还否决了建造加拿大-美国的输油管道的申请,这意味着,加拿大油气资源不能继续依赖美国人的消费,这也为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增加了更多的谈判筹码。

  “其实从去年开始,对于中国的能源渗透,美国人的态度就变得友好起来。”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政治室主任周琪举例表明,2011年,中海油同美国天然气生产商切萨皮克能源公司(Chesapeake Energy)签订合同,将共同投资美国两个大型页岩气矿。尽管页岩气现在是美国能源工业的重要新兴产业,但这一次美国国会没有制造政治麻烦,这与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受到国会阻碍形成了对比。

  “从当前的美国政治意愿上看,否决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在伊朗核问题上,美国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与合作,两国对此也颇为默契。”涂建军表示。8月14日,中美在北京举行了首轮副部长级中东事务磋商,中美双方在能源安全、叙利亚、伊朗、中东和平进程等问题交换了看法,并表示将就上述问题保持经常性沟通。

  美国国务院成立能源资源局的背后意图,被国内部分人士解读为,美国外交将其触角伸展至能源领域,开始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中东地区打开能源供应渠道,美国人虽然减少了对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但从未打算放手石油包括定价在内的掌控权。

  “假如中美两国想应对共同面临的全球能源挑战,就应当在能源方面建立起伙伴关系。”周琪对新金融记者表示。

  石油依赖症

  “石油与地缘政治的密切关系是世界上任何原材料都无法比拟的。”Daniel Yergin(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总裁)说。

  地缘政治影响了中美能源关系。在能源供给和消费领域,世界上没有哪两个国家如此接近。

  中美目前是世界上两个非常重要的石油市场,它们的石油需求年增长量占世界石油需求年增长量的60%,共同消费着40%的世界能源总量;它们是世界上两个巨大的汽车市场,占全球汽车销售的40%,并拥有非常可观的石油投资规模;同时是最大的煤炭和电力的消费国。

  因此,中美在获得更稳定的、价格更可承受的、更清洁的能源供应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共同利益。石油供应的打断和价格的波动,都会影响所有的经济体,无论各国的石油供应是来自哪一地区。

  只不过,在摆脱石油依赖症这件事上,美国自救路径已日渐清晰,中国却渐行渐远。

  在海外石油依存度的对比中,美国和中国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从EIA提供的数据看,中国从2005年的39.6%爬升至2011年的56.5%,依赖度增长近17%,已经超过50%这个国际警戒线。

  中国科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将达到5.7-6.2亿吨,净进口量还将继续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5-70%。

  这个石油消费增长空间还会有继续扩大的风险。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上看,石油消费占到整体能源消费总量(包括煤炭、天然气、水电、核能和可再生资源)的18%,而世界平均水平是33%,美国是37%.

  美国能源安全理事会高级顾问Gal Luft说,中国机动车增长率很快,很快会超过美国,但中国人均机动车拥有量还很低,将来还有石油进口的巨大潜在需求。在这个不断上升的需求风险中,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还加入中国城镇化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等其他因素。

  “我们的石油消费量是直线上升的,年平均增速是11%,但自身产量却非常有限,产量增速只有2%,本土供给缺口越来越大。”中国科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范英对新金融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石油探明储量非常稳定,储量只够我国消费10年。

  石油对外依赖症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不可确定的风险,虽然在2000年之后,我国加快了对海外石油资源的投资速度,但是从目前看,我国获取海外石油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贸易来满足。

  从进口贸易机构上看,我国60%的石油进口来自政局脆弱和动荡的中东地区,相比之下,美国的进口来源更分散一些,2011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比例继续下降,为15%左右,中东波斯湾成为美国原油进口削减幅度最大的区域。

  虽然我国每年大量从中东进口石油,但是对于全球石油的定价能力只占到权重的7%,美国占到30%,全球石油定价机制仍然以美国为中心。而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真实意图,也被业内解读为向掌握石油定价话语权迈出的重要一步,因为尼克森在英国北海区域拥有油田资产,其原油产品是构成BFOE指标的主要原油之一,而BFOE指标用于为全球三分之二的原油定价。

  竞争与威胁

  “我们正在同中国竞争……如果有人认为我们在这些问题上的退让与维持我们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无关,那就大错特错了。”2011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国会作证中说。

  在许多美国人看来,中国在能源领域里的兴起,在许多方面对美国构成了挑战。

  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一直是全球石油市场的主要推动力、能源规则和体制的制定者以及能源技术的引领者,当中国在全球能源事务中,尤其是在石油市场和石油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时,就意味着,美国将不再是唯一的主导力量。

  “中美之间的能源关系并不完全是乐观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两国战略猜疑的加深, 中美能源合作的氛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负面影响。”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政治室主任周琪表示。

  尽管现在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迎来了中美能源合作的好时期,但是在美国国会仍有声音指责,中国在走“重商主义”道路,意图通过国有公司对石油产地的控制来获得能源安全。这场商业并购行为也被迫蒙上了阴暗的政治色彩。

  “美国担心随着中国对能源和资源投资的增加中国在一些地区影响力逐渐扩大。”周琪举例说,中石油在尼日利亚、安哥拉、加纳和赤道几内亚的投资贸易活动非常活跃,特别是在波斯湾,但美国同沙特的战略同盟,几十年来一直是美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基石。随着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出口国(沙特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占中国石油进口的20%),中沙关系有了迅速发展;甚至在加拿大,中石油已经成为西加拿大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重要投资者,在华盛顿有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这会削弱美国的能源供应安全。

  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授能源史的谢文孙对此并不认同,对于中海油的收购,他和美国一些石油公司的交流中发现,收购尼克森并不复杂,“中国需要的是先进技术,而不是资源。”他对新金融记者说。这意味着,部分美国人眼中的“重商主义”威胁,其实并不存在。

  然而技术层次的合作,也惹来非议。在美国国会、党派和利益集团中存在一种担忧,即中国正在赢得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竞赛,并通过这些技术获得了贸易优势和制造业的发展。

  对于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合作开发油气资源一事,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言论略显妒恨之意:“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已经开始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钻探,而中国也要跟着我们在那里搞开发,真是在开玩笑。”希拉里还警告称,如果美国的影响力不复存在,世界上不缺乏去填补这一空缺的人。

  美国这种超凡的忧患意识,被Gal Luft博士理解为良性的竞争观念:“没有竞争就不会有人登上月球。现在大家享受的所有科技产品,无一不是在竞争中产生的。只要竞争过程是公平的,那么就是对世界有益的。”

  涂建军在评论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一事中特别提到,中国鼓励央企国企走出去,到地缘政治更稳定的北美市场进行投资,但大多数都是单边交易和投资,并没有形成充分的对等投资机制。“在能源资源领域,中国是否为美国提供了同样的投资机会,如何打破上游能源产业的垄断,值得进一步讨论。”

  能源领域里的相互不信任,反映了近年来中美之间战略猜疑的增长,这也将影响中美之间在能源供应安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上,能否开展更有成效的合作。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