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采购改变世界格局

   2010-10-09 民商杂志民商杂志

27

核心提示:“在乘着全球衰退价格相对较低抓紧收购能源方面,中国企业的坚决果断几乎无与伦比。” 近来中美在能源问题

   “在乘着全球衰退价格相对较低抓紧收购能源方面,中国企业的坚决果断几乎无与伦比。”

   近来中美在能源问题上的变化,犹如一出传奇的《两国记》。在获取维系工业社会运转的资源方面,如今中国已经成了全球购物狂,而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美国遭遇了石油和其它关键工业材料消费的剧减。由于危机的后遗症将困扰美国很多年,分析家们预测资源消费的恢复也将十分缓慢。中国则不同。

   实际上,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石油和其它能源商品消费的剧增。此外,这个巨大的资源消费未来还将继续增加,担心无法获得充足供应的中国能源和制造业巨头(很多为国有企业)开始了名副其实的疯狂采购。它们在全球范围内以几乎史无前例的比例收购了油田、天然气田、矿山、管线、炼油厂和其它资源。

   和其它国家一样,中国也受到了2008 年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出口下降,之前高速的增长也有所放缓。但是,由于4 万亿人民币刺激计划的作用,中国很快就回到高速增长的轨道。从2009 年初开始,中国在景气恢复的一片大好中经历了车市和楼市的“三级跳”(同时还伴随着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而这反过来也使得石油、钢铁、铜和其它主要原材料的需求大大增加。

   就拿石油来说。美国的石油消费从2007 年的每天2070 万桶减少到2009 年的1880 万桶,下降9% ;相比之下,中国从760 万桶增加到850 万桶。

   和美国一样,中国能够实现部分原油自给,但也必须不断提高在海外供应中所占份额。2007 年,中国每天自产原油390 万桶,进口370 万桶,但这个比例在迅速变化。到2020 年,预计中国的自产量将下降到330 万桶,进口量则增加到910 万桶。这种“战略脆弱性”让中国也开始争取海外能源以及天然气、铁、铜和铀等其它关键原料的控制权。

   2008 年以来,西方公司都不愿对国外石油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主要是担心会延长全球销售的低谷期。但是,中国企业反其道而行之,加快了并购的步伐。它们这样做,背后是政府高官的敦促,他们把眼下看作以底价收购关键资源、为能源短缺的未来做准备的良机。

   “国际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2009 年初说,“经济放缓降低了国际能源价格,有利于我们寻求海外资源。”

   中国政府为加速对海外资源的收购创造各种便利条件。此外,只要外国政府愿意让中国企业参与其自然资源开发,它就会为中国主要资源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2009年, 国家开发银行 (CDB) 同意向中石油提供300 亿美元的五年期贷款,支持其海外并购。

   在这一热潮的刺激下,再加上源源不断的现金支持,中石油和其它中国企业开始了疯狂的全球采购,挥金如土地从中亚、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收购一切能够想到的资源。下面是近来中国收购中一部分最重要的个案:

   2009 年4 月,中石油和哈萨克斯坦的国家油气公司组成一个合资公司,以33 亿美元(225 亿元)收购了该国的能源企业Mangistaumunaigas 公司(MMG)。至此,经过一系列的并购,中国已经掌握了哈萨克斯坦四分之一的新增石油产量。

   2009 年10 月,一个由中石油和BP 为首的企业团赢得了伊拉克鲁麦拉油田的开发合同,这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一。如果这个开发计划成功的话,中国将获得世界未来最丰富的汽油资源之一。

   2009 年11 月,中石化和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联手开发了该国东部帕斯塔萨省的两处油田。在此之前,中石化已经成为厄瓜多尔的主要能源厂商,2005 年,它曾和中石油以14 亿美元(96 亿元)共同收购了加拿大EnCana 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石油资产。

   2010 年3 月,中海油宣布收购私有的布里达斯公司50% 的股份,该公司在阿根廷、玻利维亚和智利拥有油气业务。

   同样在本年三月,中石油和壳牌联手收购了澳大利亚煤层气开发企业Arrow Energy 公司,每家出资约16 亿美元(109 亿元)。

   然而这些还只是在能源领域的。中国采矿和金属企业也在全世界寻找有潜力的铁、铜、铝和其它关键工业矿产资源。今年3 月, 中国铝业[11.32 1.62%]公司以13.5 亿美元(92 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力拓公司在几内亚Simandou 铁矿石项目中44.65%的股份。

   在寻求对有价值的国外资源的控制上,中石油、中石化和中铝这些中国企业并非独此一家。西方大企业和来自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其它国家的国有企业也在进行着类似的收购。但是,在乘着全球衰退价格相对较低抓紧收购能源方面,中国企业的坚决果断几乎无与伦比。同时其它企业也很少有中国公司这样雄厚的资金,而这都要感谢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其它政府机构慷慨的财力支援。

   有朝一日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终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时,它们会发现全球资源博弈的局面已经向中国一边倾斜。能源和矿产厂商曾经把美国、日本和西欧作为它们生产(以及政治忠诚)的投射地,但如今已经把中国视为一个主要客户。这个转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迹象,那就是沙特最近宣布去年出售给中国的石油已经超过美国,后者曾经是它最大的主顾。

   随着中国与安哥拉、澳大利亚、巴西、伊朗和沙特这些国家资源纽带的加强,地缘政治意义的深化将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对此华盛顿、伦敦、巴黎和东京都是不可能忽略的。 比起近来其它的动态,中国的海外资源收购或许正是世界均势从西向东转移的最佳证明。

   迈克尔•克雷尔,汉普郡学院和平与世界安全教授,最新着作为《强国崛起,地球枯竭》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