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保卫战:化工行业有何使命与机遇

   2013-03-15 中国化工报王瑜

402


两会代表委员呼吁不要“带毒GDP” 。(CDP供图)

 
    近几个月来,国内大范围、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让去年两会期间就被代表委员们热议的“PM2.5”话题今年再度升温。


  “环保部接到30多份提案,其中9份与大气污染治理有关。大气污染是目前最突出的环保问题。”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表示。包括民建中央、农工党中央等在内的多个民主党派,均通过提案形式就雾霾治理建言献策;来自工商界、医学界等社会各界的代表委员也纷纷表示,治理大气污染已刻不容缓。


  实际上,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行动已经开启。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敲定油品升级时间表;两会前夕,环保部对外公布《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征求意见稿;而两会热议之后,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一系列重拳无疑还在后面。
 

  这场已经打响的“蓝天保卫战”,对于化工行业将意味着什么?对行业发展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神宁集团年产五十万吨煤制烯烃项目采用硫回收装置处理废气,减少了硫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操作。 (特约记者 赵寅 摄)


  提案聚焦立法—— 排污成本将提高
  
  
  今年两会期间,关于大气染污治理的提案议案不约而同地将焦点对准了环境治理的立法与修法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王执礼今年已经是第二次提交关于治理空气污染的提案。较之去年《千方百计降低PM2.5浓度》的提案,今年,他将话题集中在立法方面。“治理空气问题,只靠一时热情不行,这是一个长期连续的工作。所以,我说要有立法,人们对法有敬畏之心。”王执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许强也认为,面对减轻和控制灰霾污染的新挑战,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是重中之重。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以立法的方式达到治污效果,在发达国家已经有成功经验。上世纪的“伦敦雾”事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英国《清洁空气法》。这部法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通过严刑峻法,使治理污染人人有责,形成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强大合力。1968年后,英国又相继出台一系列法案,主要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资料显示,到了1975年,伦敦雾天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降到了5天。


  “我国环境法律框架虽然已基本形成,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整体来看,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导致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认为。


  目前,我国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00年最后一次修订颁布。按照该法律,对超标排污的罚款上限是10万元,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罚款是50万元。对于经营规模动辄上亿元的企业而言,这笔罚款往往被直接归入成本计算,并不做出认真的规避措施。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汤黎路提交提案指出:“根据现行法律,排污者违法的经济成本往往低于遵守法律的成本。在其他国家,排污者会以日为单位被处以罚款,累积数额可能非常巨大,没有上限。”他认为,此次雾霾天气恰恰成为环境立法的良好契机,立法机关应在空气治污立法层面加大违法成本,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在空气治污中的责任,对大气污染违法行为要出重典。


  除加大惩治力度外,王执礼还认为,法律要想真正执行就必须要有细则,法律应明确环境损害责任承担主体、赔偿责任范围、责任承担方式等,这样的法才能真正起作用。“到时候,公众想对那些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有违法、失职行为的企业或单位提起诉讼也有依据,更能发挥大家的监督作用。”王执礼说。


  “连续两年的大范围雾霾天气,有望倒逼修法进程的加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表示。


  两会期间记者了解到,《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已经提上日程,将从法律层面更加严格、具体地对工业、机动车辆、居民生活等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提出防治措施。随着相关法律的完善,环境成本在企业支出中的比重将会上升,为自己排放的污染物买单,将是企业参与治理空气污染的首要方式。
  

 


两会期间有几天是雾霾天气。图为日本记者戴着口罩在广场采访。 (本报记者 张育 摄)


  政策标准升级—— 产业调转将加快
  
  
  两会前夕,环保部召开常务会议提出,将在包括19个省(区、市)的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内的重点控制区,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六大重污染行业及燃煤工业锅炉的新建项目,火电、钢铁、石化工业以及燃煤工业锅炉的现有项目,实施特别排放限值。这意味着,石油化工行业不仅新建项目的环保门槛大幅提升,现有项目排放标准不达标的,也有被关停的风险。因此,尽管这项政策实施有一定的缓冲期,但仍被业界视为大气污染防治最严的产业政策。


  与此同时,环保部还对外公布《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征求意见稿),要求各地在开展PM2.5排放总量调查的基础上,实行PM2.5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将PM2.5纳入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不断削减排放总量,严格控制新增排放量,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PM2.5的产生和排放。


  全国政协委员汤黎路认为,我国空气质量标准还不完善,降低空气污染物排放的限值,提高空气质量标准,应该是未来的政策方向。“2012年2月我国发布了空气质量新标准,首次将PM2.5纳入评价指标,但这一标准仍然很低,PM2.5浓度限值比世卫组织2005年发布的《关于颗粒物、臭氧、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空气质量准则》建议安全标准高大约两倍。”他说。


  面对日益趋紧的环保政策,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推动化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现在不上先进的环保设备不行,不上就达不了标,达不了标就不让生产。”河北一家橡胶企业的环保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去年国内雾霾严重的地区之一,河北省已经联合北京、天津加紧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新机制。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长张庆伟透露,河北省正在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入手,加强防治大气污染。


  “污染排放标准升级的倒逼机制,必将使一些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加速淘汰。一边是落后产能淘汰,一边是新上项目的环保水平提升,提高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环境准入门槛,加大对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这个过程必然促使产业调转的步伐走得更快。”河北省政协主席付志方表示。

  
三月十二日,吉林石化染料厂苯酚装置氧化尾气治理项目改造完成,尾气中的有机物含量均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图为技术改造现场。   (赵淑玲 摄)


  能源结构调整—— 新能源市场将更广
  
  
  “严重灰霾污染的发生,表面上是由不利气象条件所引发,但根本原因则是长期以来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积累所致。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长期在能源结构中占主体地位,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未得到充分重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指出。


  汤黎路也指出,要改善大气质量,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其中,首先政府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实现煤炭、油气、核能和清洁能源合理比例,提高能效。


  以汽车能源为例。在雾霾重度污染的北京地区,约有22%的PM2.5的构成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为降低尾气污染,除加快油品升级之外,以有利政策鼓励推进新能源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步子也已经迈开。据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陈贵如透露,关于私人购买纯电动小客车的政策将于今年5月前后出台。届时,车主不但不需摇号即可获得电动车牌照,还可获得最高12万元的财政补贴。

 
  此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导向也已经明确。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也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整体曲线是向上的,我们要延续对产业的支持政策,让这种良好势头保持下去。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东明玉皇化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金书认为,电动汽车能源是电,其来源可以是风能、水能、核能、太阳能等等,在这个新的市场领域,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加快发展甲醇燃料、乙醇燃料等新型燃料替代,也成为不少石化企业瞄准的战略蓝海。据陕西延长中立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海成介绍,提高燃料中的氧含量、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降低燃料中的硫含量,均可大幅度降低PM2.5的产生量。“甲醇汽油富含氧,基本不含硫,有助于油料的充分燃烧。根据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试验结果,用甲醇做燃料汽车尾气的排放远远低于欧Ⅳ和欧Ⅴ排放标准,是一种非常清洁环保的汽车燃料。”张海成表示。


  记者了解到,日前,陕西省发改委、陕西省环保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甲醇燃料推广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该省将从4月1日起,在现有M15甲醇汽油试点的基础上,增加对M25甲醇汽油的试点,为期半年。其中,延长中立新能源公司作为陕西省甲醇汽油定点调配生产企业,具有7个甲醇汽油调制中心,总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年。


  除清洁汽车燃料以外,在太阳能光伏发电代替火电领域,全国政协委员朱建民也表示,随着技术的升级和创新,光伏发电的成本正在不断降低;加之分布式能源的兴起,太阳能光伏发电有望在短期能克服上网及定价难题,在城镇化中取得大规模的应用,迎来利好的发展前景。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全球炼油产能格局面临调整 电动汽车将如何影响油轮行业?
登上石油界的珠峰,这群石油人凭什么? 中国海上首座智能油田:智能化焕发老油田绿色新活力
新型储能,大型“充电宝”怎么建?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2012年,我们一起走过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腐植酸肥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钛白企业面临“钛饥荒”
舌尖上的农药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