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英雄侯祥麟的世纪人生(二)

   2005-09-10 石化石化

1437

核心提示: 战略之魂 用好一亿吨原油,问鼎世界石油大会,促成中国工程院诞生 古语云:众士易得,一将难求。帅才,更难上加难。 功底深厚,高瞻远瞩,决
        战略之魂 “用好一亿吨原油”,问鼎世界石油大会,促成中国工程院诞生
        古语云:众士易得,一将难求。“帅才”,更难上加难。 功底深厚,高瞻远瞩,决断果敢——侯祥麟,便是科技界不可多得的“帅才”。 把握大局,善驭全局,这位“科技帅才”在众多科学家眼中,从来都是不折不扣的“战略之魂”。新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大决策,其间很多都能找到侯祥麟的影子。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原油产量跨过了一亿吨大关。然而,炼油、石油化工、塑料、合成纤维等关联企业,分属石油部、化工部、纺织部等多家管理。 “这些企业都以石油为原料,不搞综合利用,怎么得了?”目睹条块分割导致原油利用不合理,侯祥麟心急如焚:旧格局不打破,石油化工难谋大发展! 受托中国科协,侯祥麟以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名义,主持百余人论证,写出《关于合理利用一亿吨原油的若干建议》,上报国务院,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
       此后,侯祥麟又与有关专家酝酿,将石油、化工、纺织三大领域合为一体。1981年,在他们的推动下,国务院批准将原来分属各部、各地的8家企业联合,组建上海高桥石化公司,首开资源整合风气之先。两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再出“重拳”,批准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由侯祥麟兼任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 没有战略眼光,创新的方向就很可能偏离正轨。统一“长城”润滑油品牌、搞小包装转型,便足见侯祥麟的战略智慧。 长城、海燕……曾是中国润滑油市场上的常见品牌。多年以前,侯祥麟就积极主张将中石化所有润滑油品牌统一到“长城”旗下,形成“拳头”,打“组合拳”。同时,他还敏锐地意识到未来润滑油行业的发展走势,最早提出小包装产品战略,一举提升了国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让中国石油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石油。”这是侯祥麟多年的夙愿。作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侯祥麟心系祖国,目光却放眼全球。 美国、日本、加拿大……从1979年起,身为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的侯祥麟便频频率团出访,与国外学术团体广结联谊。1983年,兼为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的侯祥麟,率团出席第11届世界石油大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第一次登台世界石油大会。 在侯祥麟不懈的推动下,中国石油走向世界的步伐迈得稳健有力。但何时才能举办世界石油大会,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石油呢?侯祥麟深知,他仍需努力。 十年耕耘,一朝收获。1993年,在侯祥麟的竭力争取下,中国申办大会喜获成功——4年后,第15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极大提高了中国石油业的国际地位。
         一个战略科学家,必须具备前瞻能力。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炼油工业能耗高、效率低的老大难问题一直未能破解。时值全球性能源危机,油价直线上涨,形势尤为严峻。 作为石油部副部长,侯祥麟审时度势,组织各路专家研究制定出《挖潜增效节能十项措施》,推至全国,使每炼1吨油的综合能耗由101万千卡降到80万千卡,6年节约燃料折合原油930万吨——我国炼油工业技术水准因此跃升了一大步。 然而,经济发展越快,能源承受压力就越重。节能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2005年2月27日,春寒料峭。30多位工程院院士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热烈讨论。其动因,正源自侯祥麟向中国工程院提交的《节约型社会初步探讨》建议书。4天后,侯祥麟和3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撰文在媒体上大声疾呼:建设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 如今,看到这一问题举国重视,全民动员,侯祥麟倍感欣慰。 作为战略科学家,侯祥麟的视野决不只盯着自己的本行,他更喜欢谋“大事”。中国工程院的诞生,便有其一功。 早在1955年,侯祥麟便被选为第一批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即院士)。然而,与基础科学相比,很多人对技术科学知之甚少。相对于工业发达国家设有工程院,侯祥麟深感我国技术科学重视不够。 于是,他联合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罗沛霖5位科学家共同向中央倡议:建立一个以工程技术专家为主的国家级学术机构。 多次呼吁,各方努力。1994年,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侯祥麟也荣选首批院士和院士主席团成员。 求实之风 不讳言也曾头脑发热,当副总理面让人下不了台 侯祥麟天生一个“认死理”。有人说,这也许是他成功的一大秘诀。 的确如此。求学燕大时,他便初露端倪。 一次,外教在讲微积分题时公式有误。侯祥麟当场指出,弄得她很狼狈。 “我爱老师,更爱真理。”即便遭其报复,年轻气盛的侯祥麟也不肯认错。 难得的是,这一“基因”,竟伴随了他一生。 文革之初,任石科院副院长的侯祥麟对一位技术人员的论文十分推崇——“规范、严谨”,公开表扬,同时他批评有的人写文章“穿鞋戴帽”: “我们是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应该严谨务实,不要搞这些虚头。”“八小时内出了科学家,要全身心投入科研中去,时刻琢磨。”……作为一个当年冲破重重阻挠回国的老党员,侯祥麟始终认为,对党、对祖国的热爱,无需大吹大擂,而要深藏于心。 不久,侯祥麟就被扣上一顶“只专不红”的大帽子,但他无怨无悔。 到了文革中期,侯祥麟仍不“吸取教训”。 石油部一些受到极左思潮影响的技术干部,提出了炼油工业搞“十大会战”的目标,明显违背科学常识。 “把炼塔放倒,横着装进山洞,实现所谓的战备要求。这不瞎闹吗?”侯祥麟心如明镜。 然而,迫于形势,很多人不敢名言反对。上级指示,“十大会战”之争由他解决。 上,还是撤? 侯祥麟把各会战点负责人和一些技术人员开会商讨。 “你们别怕,要撤也跟你们无关,我来负责。反正我挨的批多了,再多一次也无妨。” 大家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松了下来……很多不合理项目由此下马。 话不多,但从不说空话、套话——侯祥麟敢于直言。
           1985年,他陪康世恩副总理视察东北。有专家称:稠油的成本比稀油高不了多少,应多炼稠油。 “不可能!”侯祥麟当即站出来:“这需要进一步调查。”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颇为尴尬。后来研究结论果真验证了他的判断:稠油成本竟比稀油高出一倍多。 坚持真理的人,是勇敢的。对自己的“过失”,侯祥麟也并不讳言,对当年一些头脑发热,背离科学的做法,至今想起来还十分后悔。 在工作上,鲜见侯祥麟发脾气,但依然有很多人怕他,“因为他可能会问得你心里发毛。”中科院院士李大东笑言,“你很难‘蒙’到他!” 难“蒙”,得益于深入。 实地考察,一定亲自爬上塔台;引用数据,一定反复核对出处;提出建议,一定经过深思熟虑……侯祥麟笃信,成功出于细节。 上个世纪70年代,侯祥麟参加巴黎的仪器博览会时,一个活动支架引起了他的注意。虽说原理简单,但当时国内就没有,做实验时,垫烧瓶只能用砖头之类的杂物,极为不便。侯祥麟如获至宝,立即买了回来。 求实之风,不光限于科研,对人的问题,侯祥麟同样如此。 在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人选时,一向重视基础研究的侯祥麟,竟推荐曾任兰化公司总经理等职的林华,让很多人颇感意外。 “多吸纳一些实践经验丰富、贡献大的人进来,不要光盯着学术论文和专著。” 即便对朋友,侯祥麟的尺度也从无“误差”。 有个和他私交不错的老教授,资历颇深,但指导的研究生成绩不佳,参评博士生导师时,作为国家学位委员会化工评议组组长的侯祥麟,竟毫不犹豫地投了反对票。 不违心、不迎合、只唯实,侯祥麟一生如是。 微笑,纯真的微笑。
       93岁的侯祥麟,脸上常常盈满孩童般无邪的笑容。 “人生的风风雨雨都已过去,我的心境一片明朗和宁静。”锵锵心语,饱蘸着浓浓的平和,一种曾经沧海的平和。 明德惟馨,宁静致远,云水之风悠悠然…… 责 任 一次调查为中科院解决5亿元经费 身为一代宗师,几十年来,侯祥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各种社会事务。在他眼中,这同样是“科学家的责任”。 政协常委15年,侯祥麟这个委员当得够称职。 “能够亲历国家重大问题的讨论、调研,我很幸运。”侯祥麟说,当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活动的日子,是他生命中一段宝贵的时光。 至今,中科院的很多老同志都忘不了侯祥麟的那次“义举”。 上个世纪80年代,侯祥麟曾组织一些委员,对一些中科院研究所的仪器设备进行调查。当获悉其中很多已不堪付用时,侯祥麟甚为痛心。 “再不加大投入,科研的滞后将积重难返。”同为科学家,自然感同身受。他们立刻形成调查报告,提交国务院。 事情的结果很理想:国务院很快批下来5亿元经费。这对当时囊中羞涩的中科院而言,不啻雪中送炭。 调查研究,撰写报告,出谋划策。在繁忙的专业研究之余,侯委员在社会活动的新岗位上频立新功: 《关于科研院所进入大中型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15年间,侯祥麟参与组织了众多荐言献策,为国家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除此之外,侯祥麟还担任了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等一大批社会职务,评审、编书、开会,让老人的退休生活繁忙而充实。 “社会活动家”——侯祥麟不大习惯这个称呼,“还是‘社会服务家’来的好。” 在侯祥麟看来,能够为人服务,实在是一种快乐。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