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持续开创能源报国新局面

   2021-06-01 中国经济网

56

核心提示:  原题:自带国际合作基因 中国海油持续开创能源报国新局面  原文来源:经济参考报  1981年夏天的一

  原题:自带国际合作基因 中国海油持续开创能源报国新局面

  原文来源:经济参考报

  1981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在原北京石油学院的南教学楼里,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尤德华、唐昌旭、唐佩基、梁执立等石油工作者正热烈讨论。

  为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下称《条例》)起草工作,从1979年开始,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讨论、争辩、成文、汇报、修改、再成文、再汇报、再修改……

  从第一稿到第十一稿,最终,这部具有中国特色的、被称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对外合作“基本法”的《条例》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于1982年1月30日由国务院发布并实施。

  同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国海油”)在北京王府井街口的一栋二层小楼“应运而生”。依靠“土法上马”的装备和技术家底,公司成立之初年产原油仅9万吨,但凭借自带的国际合作基因和姓党为党的独特属性,逐步从困境中找到转机,一步步走向成功。

  中国海油党组始终着眼党的事业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大局,自觉践行“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的政治责任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担当,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各环节全过程,融合互动,一体推进。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春风吹拂下,1983年5月10日,公司与英国BP、澳大利亚布鲁肯西尔、巴西石油、加拿大兰吉尔、加拿大石油五家石油公司组成的集团,签订南海珠江口14/29、26/14、27/31、28/27,南黄海南部23/26五个石油合同。这是中国海上对外合作第一轮招标签订的第一批合同。

  此外,公司还通过多种形式提供对外承包服务,既锻炼提高了专业队伍,又用宝贵的对外承包收入发展自营勘探开发,走出了一条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

  1984年,勘探发现锦州20—2凝析气田;1987年,勘探发现绥中36—1油田……厚积薄发,中国海油近海油气勘探开发成果逐步显现。

  随着我国近海油气盆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型油气田的发现几率越来越低,如何从浅海走向深海,成为摆在中国海油面前的难题。

  1987年,公司勘探发现流花11-1油田,该油田在水深300米以下。当时的中国海油没有建造深水工程装备经验,但从来不缺学习精神。

  通过与美国阿莫科公司合作,流花11-1油田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成功应用了水平井开发稠油技术、水下卧式采油树技术、在水下井口系统中应用电潜泵采油技术、水下机器人作业技术以及在FPSO上遥控水下井口生产系统管理技术。油田1996年3月投产,高峰年产量达到250万吨。

  流花11-1油田的成功开发,是中国海油依托国际合作走向深水的首次尝试,也种下了依靠自主研发向深水领域迈进的“种子”。

  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海油引国有企业改革风气之先,分“三步走”重组上市,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

  针对国内能源需求不断增大,国家提出了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种资金,两个市场”要求,中国海油及时运用积累的国际合作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1994年,中国海油与阿科公司在美国签署了印尼马六甲区块32.58%股份权益转让协议,标志着中国海油向国际市场迈出了第一步。

  在积累了足够的开发经验后,中国海油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2006年收购了尼日利亚OML130区块45%的权益;2010年联合土耳其国家石油公司拿下了伊拉克米桑油田技术服务合同;2010年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

  多年来,中国海油基本完成全球资产布局,海外业务遍及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中国海油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启动实施“七年行动计划”,全力推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十三五”期间,面对两轮“低油价”严重冲击叠加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油气产量始终保持较快增长,累计生产原油、天然气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24%和13%,有效发挥了油气增储上产主力军作用;2020年,公司国内原油增产240万吨,占全国原油增量的80%。首次进入世界品牌500强和普氏全球能源企业250强前10位。

  回首近40年发展历程,中国海油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在一代又一代海油人的拼搏奋斗中,用不到4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先进同行的百年发展历程,绘制了一幅战天斗海、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能源报国的崇高使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