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碱:精兵简政,维护产业安全

   2013-12-27 中国化工报

188

  现状:
  ○产能产量持续高速增长
  ○房地产汽车拉动消费
  ○企业规模两极分化严重
  ○工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发 展 现 状


  (一)生产情况
  纯碱是重要的基础化学原料。纯碱工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玻璃工业、化工制品、洗涤剂、氧化铝等行业。

 

 

图为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纯碱装置正在运行。(付东营 摄)


  近10年来,国内纯碱产能、产量持续高速增长。2002年,纯碱产能只有1100万吨,2012年已达到2870万吨,年均增速为10%。其中,联碱法产能为1440万吨,占总能力的50%;氨碱法产能为1250万吨,占44%;天然碱法产能为180万吨,占6%。据中国纯碱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的纯碱产量为2401万吨,比2002年增长1390万吨,年均增速为9%。其中,联碱法产量为1202万吨,占总产量的50%;氨碱法产量为1032万吨,占43%;天然碱法产量为167万吨,占7%。自2003年起,我国纯碱产能和产量便稳居世界首位,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2012年,国内纯碱产能约占世界总产能的45%,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2%。


  (二)消费情况


  近年来,在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带动下,国内玻璃工业蓬勃发展,拉动了纯碱的消费增长。2002~2012年,国内纯碱消费量平均每年增长130万吨,年均增速为9.2%。目前,国内纯碱产量的48%用于生产平板玻璃和日用玻璃,20%用于生产无机盐产品,5%用于生产合成洗衣粉,2%用于生产氧化铝,7%用于出口,其余18%用于生产其他工业产品和库存。


  (三)企业组织结构和产能分布情况


  目前,我国纯碱生产企业有44家(生产装置为53套),占世界纯碱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氨碱企业12家,联碱企业31家,天然碱企业1家。国内纯碱企业平均规模偏小且两极分化严重。最大企业的规模为300万吨/年,最小仅为3万吨/年,平均规模约为65万吨/年;产能在60万吨/年以上的企业有19家,占总产能的79%;30万~60万吨/年之间的企业有9家,占总产能的13%;小于30万吨/年的企业有16家,仅占总产能的8%。国内纯碱企业分布在22个省级行政区,基本覆盖了全国消费市场。其中,纯碱产能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和青海,合计占国内总产能的64.6%。


  (四)工艺装备情况


  国内纯碱生产工艺有氨碱法、联碱法和天然碱法三种。其中,氨碱法是传统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好、单位产能投资少,但是废渣产生量大且难以处理,只能长期堆存;联碱法是我国独有的生产工艺,具有废渣产生量少、资源利用效率高等优势,但是需要配套建设合成氨装置,投资大,且联碱企业大部分由小化肥厂改造而来,存在着技术和管理薄弱、消耗高等问题;天然碱法具有成本低、无污染等优势,但是生产受到资源分布的制约,国内仅有1家企业采用该工艺。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山东海化股份公司纯碱厂在同行业率先采用离心脱水技术,在原压滤脱水工艺装置上,新上高技术含量的离心机,进行二次离心脱水改造,重碱水分由原来的百分之十八降至目前的百分之十三以下,吨碱可节约中压蒸汽一百五十千克,节能降耗降成本成效显著。图为二次离心脱水岗位员工正在巡检维修。 (张勤业 摄)



  近年来,我国纯碱企业大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推动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研发出新型变换气制碱工艺、不冷式碳化工艺、三聚氰胺尾气制碱工艺、盐碱钙循环制碱工艺等新工艺;涌现出干法加灰技术、真空蒸馏技术、氨碱白泥脱硫技术、电石渣精制盐水技术、离心机用于重碱二次过滤技术、烟道气回收利用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出65平方米水平带式滤碱机、650立方米二氧化碳螺杆压缩机、粉体流凉碱机等先进装备,推动纯碱行业向大型化、自动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问题:
  ○产能严重过剩
  ○亏损面持续扩大
  ○废物处理制约企业发展


  存在问题


  (一)产能过剩严重,已明显产大于销


  2008年以前,纯碱行业的开工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8年之后,受金融危机和产能高速扩张的双重影响,行业开工率下降了10几个百分点,2012年只有83%。目前,国内仍有大量在建和规划纯碱产能:在建项目有11个,年产能合计625万吨,预计将在未来两年全部建成投产;规划项目有10个,产能为740万吨。如果不出台严格的调控措施,预计到2015年,纯碱产能将达到3495万吨甚至更多,而需求只能保持在2500万吨左右,届时产能将过剩1000万吨,开工率只有71%,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亏损面扩大,已威胁到产业安全


  受产能过剩、市场不景气的影响,纯碱行业的亏损面持续扩大。2012年,83%的氨碱企业亏损,亏损额达到19.74亿元;54.8%联碱企业亏损,亏损额为11.8亿元。盈亏相抵后,全行业共亏损20亿元。进入2013年,纯碱市场行情仍未好转,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截至2013年6月,纯碱行业已连续亏损18个月,85%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比2012年增加24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行业亏损额达到15.8亿元。估计下半年,困难局面仍难以改变,长此以往,将有大批纯碱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严重威胁纯碱产业安全。


  (三)废液、废渣的处理严重制约氨碱企业的发展


  氨碱法每生产1吨纯碱,就会产生约10立方米的废液和300千克的废渣。目前,国际上大多数纯碱企业处理氨碱废液主要依靠排海,处理氨碱废渣主要依靠堆存。随着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东部沿海地区留给氨碱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若不能转变发展方式、减少污染排放和堆存,氨碱企业的生存必将面临环境保护的严重制约。


  原因:
  ○过度追求经济增长
  ○以占资源为目的进行投资
  ○高估自身竞争优势
  ○产能退出机制不完善
  ○缺乏检查与奖惩手段


  原因分析


  (一)过度追求经济增长


  为了拉动GDP和就业,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动用行政权力对企业投资行为进行干预,导致一些不具备资源、能源、市场等基本要素的项目盲目上马;一些地方没有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纯碱行业准入条件》,致使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顺利通过核准备案和环评。


  (二)部分企业以占有资源为目的


  不少企业迎合地方“想获得资源就必须在本地建设大项目”的规定,以占有资源为目的,在当地进行投资。2007年以后很多纯碱项目都是以占有煤矿、盐矿、盐湖等资源为目的,谋求更大的长期利益。


  (三)一些企业过高估计自身的竞争优势


  东部企业认为自己距离市场近,忽视了能源价格高,财务费用高等问题;西部企业过于强调资源和成本优势,忽视了距离市场远、运输和销售费用高、运力紧张等问题。新建企业认为自己有资源、规模大、设备技术新,竞争优势强,尽管能力已经过剩,尽管老企业财务费用低、靠近市场、有其固有的优势,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鹿死谁手还有待观察。他们都对市场竞争充满生存自信:“要死,肯定不是我。”


  (四)产能退出机制不完善


  一是地方政府为了GDP、税收和就业不愿意企业退出;二是银行为规避呆账、死账等责任,尽力不让企业退出;三是存在职工安置等许多困难且没有政策扶持,不到万不得已企业不想也不能退出。


  (五)国家主管部门缺乏检查与奖惩手段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纯碱行业准入条件》等产业政策,针对性强,要求明确、具体,若认真执行将会在遏制行业盲目扩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政策虽好,监管却没有落实到位,导致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建议:
  ○五年内不批新项目
  ○对企业实施准入公告管理
  ○建立退出机制
  ○统筹考虑放权与监管职能
  ○引导企业实施重组整合


  行业建议


  (一)建议五年内不再核准、备案纯碱新建项目


  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纯碱行业准入条件》的相关要求,对于纯碱新建项目,银行一律不提供贷款。


  (二)对纯碱企业实施准入公告管理


  由于《纯碱行业准入条件》在产业政策中的地位不明确,导致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不强,甚至出现消极对待、保护违规企业的情况。因此,建议把纯碱企业纳入公告管理,以落实《纯碱行业准入条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三)落实已发布法规,建立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对纯碱企业进行能耗、环保、质量等方面的检查,按《纯碱行业准入条件》、《纯碱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纯碱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规定,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建议通过产能置换、政府赎买等方式推动其退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四)统筹考虑放权与监管职能


  在监管不健全不到位的前提下,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纯碱新建项目的环评、立项权的下放与监管到位统一起来,防止过剩局面继续恶化。


  (五)引导企业实施重组整合


  企业重组和整合具有多重优势。既有利于实现集中采购、增加采购价格的话语权,也有利于销售和运输等环节的优化,节省费用。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重组和整合,优化掉落后产能,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恶性竞争。鉴于纯碱行业已出现全面过剩,企业均存在一定困难,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企业进行兼并重组。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 中国纯碱工业协会)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全球炼油产能格局面临调整 电动汽车将如何影响油轮行业?
登上石油界的珠峰,这群石油人凭什么? 中国海上首座智能油田:智能化焕发老油田绿色新活力
新型储能,大型“充电宝”怎么建?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2012年,我们一起走过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腐植酸肥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钛白企业面临“钛饥荒”
舌尖上的农药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