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煤现阶段是否要大规模开发引发争议

   2013-10-23 中国化工报陈继军 孙鹏

163

 

 

2012年8月,神华呼伦贝尔洁净煤有限公司20万吨/年褐煤热压成型装置建成投运,这是我国首套褐煤提质工业化示范装置。图为运行中的褐煤提质示范装置。

 
  近年来,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使得全球重新关注煤炭的加工利用。尤其在富煤少油缺气的中国,煤化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引发了对煤炭的大量需求。2002~2012年上半年,中国煤炭产销量增长了1.63倍。然而随着优质煤供应日趋紧张,此前不被国人关注的褐煤的开采量和进口量开始迅速增加,还掀起了褐煤提质利用的热潮。但是,作为劣质煤种的褐煤,其开采使用一直饱受争议,我们该如何开发利用?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成本优势明显用量攀升


  据了解,褐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种,其碳含量低,氧含量、灰分、水分、挥发分含量则分别高达30%~52%、19%~21%,30%~50%和45%~55%;且结构疏松、易风化和自燃,直接燃烧时热效率低,并伴有大量废气废渣排放;若作为原料转化利用,又受到高含水、含灰限制。因此,油气资源充足的国家,很少规模化开发利用褐煤。


  但由于褐煤储量大,具有分布集中、埋藏浅、易开采等特征,在油价高企的特定时间段或油气资源不足的国家和地区,褐煤因价格低廉而受到重视。


  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朱书全介绍,全球褐煤储量约4万亿吨,约占全球煤炭总储量的40%。而我国现已探明的褐煤资源储量1303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储量的近13%,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云南及东北三省。其中,仅内蒙古东部的褐煤储量就占到全国褐煤总储量70%以上。因其煤层距地面大多只有数百米深,有的甚至只有十几米或几米,加之煤层厚、单煤田储量大、适宜露天开采,从而大幅降低开采的安全风险与成本,为其低价竞争创造了条件。


  “我们这套装置是国内首个以褐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氨的装置。当初之所以选用褐煤,看重的就是褐煤资源易得、价格低廉。”大唐呼伦贝尔化肥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储祥对记者说。


  据李储祥介绍,大唐呼伦贝尔年产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装置,所用原料为提质褐煤与宝日希勒优质褐煤按1∶1混配。该装置自2012年7月投产后,经过不断技改和工艺优化,现已实现满负荷长周期运行。最新标定结果为:每生产1吨合成氨,约消耗原料褐煤2.18吨。若按混配煤430元/吨综合价格推算,吨氨原料成本约930元;但若改用优质烟煤或气煤作原料,依当地优质烟煤价格和1.5吨优质烟煤生产1吨合成氨计算,吨氨原料成本将攀升至1050元,两者相差120元。


  “我们正在用附近的东胜利煤田褐煤进行适用性试验,且已经取得相关参数,一旦成功,吨氨原料成本有望再降130元左右。”李储祥透露。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国内褐煤价格始终只有动力煤价格一半左右,有时甚至只有动力煤价格的1/3。以辽宁省东北部为例,目前,当地5500千卡/千克动力煤售价普遍超过560元/吨,而褐煤市场价只有250元/吨。


  基于褐煤价格低廉,部分企业也开始考虑应用褐煤作原料。今年6月底,记者在走访大连化工集团时,企业相关负责人曾透露:“如果优质煤炭价格继续居高不下,我们将考虑改用褐煤作原料。”

 
  此外,记者了解到,受褐煤与优质动力煤价格差距拉大刺激,2009年以来,我国褐煤消费量和进口量持续增加。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来自印尼、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进口褐煤,已经占到我国煤炭年进口总量的20%。今年1~7月,尽管国内煤炭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下跌,但褐煤进口量依然高达3597万吨,同比增长16%,增速较硬煤高2.5%。


  国外利用重在提质发电


  “与中国近几年才重视褐煤利用相比,国外褐煤利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陕西省化工学会理事长贺永德对记者说。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20年代,拥用丰富褐煤资源的德国,就开发了用于制造石蜡油和无烟燃料的褐煤热解工艺。二战期间,德国有数个大规模的褐煤低温干馏工厂。德国鲁奇公司开发的Lurgi-Spuelgas技术,是褐煤低温热解工艺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点是:褐煤在625℃左右热解,分离出煤中大部分水分、焦油及烃类组分;去掉水分及轻质组分的提质煤,用于燃烧发电。


  但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及天然气的大量使用,褐煤热解或转化受到冷落。除1984年建成投产的美国大平原褐煤制天然气工厂外,国外鲜有以褐煤为原料生产化学品的工厂问世。虽然上世纪7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褐煤利用再度引起美、德、日、澳等国重视,但考虑到褐煤高水分、高灰分、不能经济地长距离运输等弊端,国外出现了重视褐煤应用技术开发,轻视工业化应用的新动向。新建为数不多的褐煤利用工厂,也主要集中于提质后的坑口发电。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多条褐煤提质路径。


  德国相继开发了回转炉管式干燥工艺、MTE和DWT工艺。其中,回转炉管式干燥工艺是利用低压蒸汽加热回转炉中的原煤,分离原煤中绝大多数水分,以达到对褐煤脱水提质的目的;MTE工艺由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开发,其流程是先将褐煤加热到220℃左右,在高速旋转下去除大量水分,再进行闪蒸干燥;DWT工艺则是德国科林公司的研究成果,是将粒度小于4毫米的褐煤送入过热蒸汽流化床干燥器,被干燥的褐煤经旋转阀导出,干燥过程所产生的蒸汽,经除尘后全部循环使用······
 

详细内容请见特供信息决策大参考ipad版)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全球炼油产能格局面临调整 电动汽车将如何影响油轮行业?
登上石油界的珠峰,这群石油人凭什么? 中国海上首座智能油田:智能化焕发老油田绿色新活力
新型储能,大型“充电宝”怎么建?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2012年,我们一起走过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腐植酸肥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钛白企业面临“钛饥荒”
舌尖上的农药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