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企的“国际范儿”

   2013-09-02 中化新网

379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国际范儿”已经越来越明显。但是与国际跨国石油巨头动辄70%以上的国际化指数相比,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切入“国际”频道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石油企业潜心思索,精心布局,百转千回中走上了国际化轨道。时至今日,虽然还有诸多挑战,但各企业的国际化格局已显山露水,浓郁的“国际味儿”也飘散四溢。


    在中国石化首届“感动石化”颁奖典礼上,漂亮的法国人玛丽作为10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外籍员工登上了领奖台。这让在场者感到眼前一亮。


    没错,正是她。来自遥远的瑞士Addax石油勘探公司,作为中国石化的一名国际员工,她让1000多名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找到归属感,让一个中国人收购的企业成功融入世界,一举打破跨国企业并购的“七七魔咒”(世界上的跨国并购案约70%没有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其中约70%的失败源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然而,个人荣耀的背后往往有着更为强大的支撑力。换个角度看,玛丽人生中的这次成功也意味着中国石化在国际化舞台上的又一次成功。Addax并购案不仅搬上了世界顶尖商学院IMD的MBA课堂,中国石化也因此被业内外更多人与“国际化”三个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当下,这三个字不仅是中国石化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也是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奋力拼搏的终极梦想。在“走出去”已达20年的今天,我国石油企业都已烙下深深的全球印记,国际化的格局渐渐凸显而出……


    谨慎走出第一步


    “为了真正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我国石油企业都经历了一段解放思想,大胆‘引进来’的时期。”谈及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中化集团原总地质师、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规划委员会委员曾兴球如是说。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石油工业打开国门,先海洋后陆地,引进外资60亿美元,通过对外合作这一窗口,让我国石油企业感受到了国际石油工业跳动的脉搏。


    可以说,正是有了对外合作的探索,才有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石油企业开拓海外的快速启动。中石油政策研究室战略发展处处长唐廷川表示,“引进来”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思维和视野的石油石化管理人才,我国许多业界高层领导,如王彦、卫留成、傅成玉等都有在中国海油与外方建立的联合管理委员会工作的经历。


    不过,真正开始主动走出国门,还得从中国石油总公司一个只有4人的小处室说起。


    这个处叫作海外处,负责对总公司“走出去”战略进行具体实施。如今的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周吉平当年就是其中一员。他们不仅夜以继日地对海外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寻找合适的项目机会,对具体项目进行细致的筛选和评价,还要很有耐心的做好人才选拔和安置工作。为保险起见,他们起初寻找的都是小项目。


    “由小到大,这是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唐廷川介绍说,自1993年起,中国石油先后在秘鲁、加拿大、泰国、苏丹等国建设了几个小项目。投资不多,风险不大,多以开发项目为主,但却是中国石油开拓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通过一段时间的海外练兵过程,我国石油企业渐渐熟悉了国际惯例,积累了一定经验,锻炼出一支队伍,磨炼出了自身承受高风险项目的硬肩。因此,开始尝试由低风险开发项目的探索发展到高风险勘探阶段,也就是实现从小舢板到大舰艇的跨越。


    1995年9月,中国石油中标苏丹穆格德盆地 6 区块油田开发项目,签订产品分成协议; 1997年6月,又以3.2亿美元购买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公司 60%的股权,从而获得阿克纠宾油田的开采权益;1997 年 6 月,签订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产品分成协议……


    “直到1999年之前,中国石油可谓一枝独秀,大手笔投资储量丰富且高产的成熟项目,在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科威特和埃及,以及政治因素更为敏感的苏丹、伊朗和伊拉克布下了棋子。”唐廷川说。


    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首先选择中亚、非洲、拉美等与我国外交关系较为紧密的国家,且大多进入国际石油巨头尚未进入(或进入后又退出)的油气市场。


    业内专家认为,虽然这些合作国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国内政局不稳,但我国石油企业最先选择进入,一方面是因为与这些国家有着传统友谊,政治优势不可多得,另一方面是我国在国内积累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在这些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能因地制宜,快速站稳脚跟。


    尝试高风险项目


    在国际市场,与跨国巨头同台竞技,中国石油企业感觉到的不仅是压力,更是差距。传统的国有石油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是他们考虑更多的问题,答案是迅速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而上市成为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契机。


    1998年,我国石油企业纷纷成立专门机构研究上市,并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先后在纽约、伦敦等地上市,驶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海湾。也是从那时起,我国石油企业加速了国际化进程,在国际市场的表现越加抢眼。“此后,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操作的项目规模日益扩大,并尝试进入一些传统的高风险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说。


    期间,中海油似乎发力最为猛烈。2002年,中海油从西班牙Repsol手中收购印尼五个区块权益案,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大的中国企业海外资产收购案。随后至2004年的2年时间,中海油共成功完成6宗海外收购,涉足印尼、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个地区。


    2005 年,中海油一桩并购案引起了世界资本市场的关注。6 月 23 日,中海油斥资 185 亿美元现金向优尼科发出要约,优尼科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有一百多年历史。虽然,最终中海油在与跨国油气巨头雪佛龙公司的激烈竞争中无奈宣布退出,但中海油和傅成玉这两个名字却在国际上无比响亮。


    中石油和中石化也不甘落后。同样是在2005年,中国石油以 41.8 亿美元的高价收购 PK 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以 14.2 亿美元联手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石油资产和管道资产。此后四年,中国石化收购Addax 石油公司,成为当时我国公司进行海外资产收购最大的一笔成功交易……


    上市以后,我国石油企业东突西进,智慧布局,不断将各自在海外的盘子越做越大。参与的项目从老油田开发的小项目逐步发展到勘探与开发并举的项目,且呈现向大油田、新油田进军,逐步规模化的趋势;从常规油气田的勘探开发项目逐步发展到页岩气、油砂等非常规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项目,并开始重视深海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从上游油气勘探开发的单一项目发展到下游炼油化工、成品油零售以及工程技术服务等项目;从油气煤等传统能源项目发展到兼顾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项目。参与的方式也从过去投资为主的发展模式发展到现在投资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据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总经理薄启亮介绍,截至2012 年底,中国石油在全球31 个国家管理运作着82个油气投资项目,海外原油年生产能力达1.2亿吨。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努力,中国石油培育形成了中亚、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个油气合作区,以及横跨我国西北、东北、西南边境以及东部海上的四大油气战略通道,海外业务的综合实力按同比口径已跨入全球最大的50家石油公司行列。


    中国石化的业绩也不逊色。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初步形成了非洲、北美、南美、中亚、中东和亚太六个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其2012年海外权益产量达2905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27%;新建、新增年权益产能635万吨油当量,首次突破600万吨。根据“十二五”规划,未来两年多时间里,其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还将贡献权益油1亿吨。


    中国海油的成果同样亮眼。截至目前,中国海油在全球的业务遍及六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油气资源已占核心资产的40%。海外业务已形成常规和非常规资源并存、勘探和生产业务共生的良好发展局面。


    2013年2月,中国海油对尼克森公司的成功收购进一步优化了其海外市场结构,因为尼克森公司50%以上资产位于政治稳定、经济政策透明的国家。对此,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杨华表示:“这是中国海油的又一次新跨越,意味着中国海油在国际市场已从购买勘探区块、收购油气田部分权益和石油公司部分股权转为整体收购大型石油公司。”


    自我超越的努力


    中亚天然气、中东和北非的石油、东南亚的LNG……我国石油企业不畏风雨,历经多年奋斗,在国际石油市场形成的现有合作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能源安全,不少工程甚至在海外地区树立了样板,国际影响力大增。


    不仅如此,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制定战略的时候已经能够综合考虑勘探、炼化、石油贸易、石油金融、能源外交、能源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但是,正如NBA 那句名言:“永远不要低估一颗总冠军的心”,在大浪淘沙的商业世界,我们永远无法低估成长型公司自我超越的勇气。即便硕果累累,我国各石油石化企业似乎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在做着自我超越的努力,为了成长为真正的受尊重的国际一流能源企业继续奋进,势头无比强劲。


    《毕马威中国经济全球化观察》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海外投资实现大幅增长:全年共宣布329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业务,其中披露金额的有253起,交易总额约为66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44%。而投资行业中,能源和电力仍然占据最大份额,为56%。


    在能源领域中,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油气并购又占据了相当庞大的比例。据统计,他们2012全年累计达成并购交易金额34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全球石油公司中最大的海外油气资产收购方。


    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评价说:“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就是走出去,企业有意识的让产品以及生产要素等在国际市场流动起来,进一步完善各自在国际市场的布局,这是很好的一个趋向。”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资本输入到资本输出,从单纯的技术、设备进口到以市场换资金、换资源,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逐步融入世界石油工业体系,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石油生产和合作力量。


    如今,日益激烈的国际油气市场竞争,复杂多变的海外投资环境,要求我国企业必须统筹考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投资区域、不同业务领域和不同合同模式的特点,加强海外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


    对此,薄启亮表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在海外发展实践中,我们已构建并实施了一套涵盖战略制定-实施-评估-调整过程的,多层次、全过程闭合战略管理体系,制定了符合各个阶段发展特点的战略。” (作者:张起花 《中国石油石化》第16期)

 


视点



国际路线的“快车道”

 

    全球经济再平衡和地缘政治关系的新调整,令世界能源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国际化进程中处于加速阶段的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不仅面临着新机遇,也将迎来新挑战。


    在中国海油由西方设计师设计的现代化的办公大楼里,大厅、电梯……随处可见的电子屏幕上,不停闪烁着这些数字:国际原油期货指数、中海油、中海油服、海油工程、中海化学H股、A股股价……这似乎在提醒每一个海油人,时刻处在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之中。


    时刻提醒自己的不仅仅是中国海油。三大石油公司都明白,国际化经营是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市场化运作,是东道国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开创性探索,是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也是全球化、多民族、多文化背景下的包容性发展。立足当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该如何走上国际路线的快车道?对此,记者请业内专家们进行了路线设计。
  

    巩固现有基础  做好风险管控


    北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规模开发,拉美等地石油探明储量和产量继续增长,美国“能源独立”口号的唱响,一系列信息都蕴含着一个趋向:中东主导的世界能源生产版图正在发生变化,世界石油供应格局在向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也正是因为看到这样的趋向,业内早已流传有西半球能源供应圈这个概念。


    “在此轮全球能源格局的调整中,中国会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家能源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史丹表示。当下,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各类能源进口量全面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接近三分之一。如此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迫使我国石油企业不得不在变化多端的国际能源市场做出更灵敏的反应、最科学的决策。


    如此形势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未来国际化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蒋姮表示:“现在,我国石油企业在世界能源市场的摊子铺开了,可以说上了国际化轨道,但是要持续发展下去,首先要做的还是维护与已有合作国家的传统友谊,巩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基础,找准时机做进一步改进和修缮。”


    对此,中化集团原总地质师、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规划委员会委员曾兴球表示认同。他进一步分析说,中国和俄罗斯处于历史交往的最好时期,两国有地缘政治的良好基础,资源上有互补性。所以,我国石油企业应该想办法改变当下中俄合作“政热经冷”的局面,加快推动中俄能源战略合作。


    中东-北非地区不仅现在是,而且将来依然是全球重要的能源供应中心,中国不应考虑到该地区政局的不稳定和潜在的战争风险而放弃或减少与中东-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而是要用政治与外交智慧处理好与该地区国家的关系,扩展与该地区能源产业合作的领域。


    南美等地区不少油气富集国的国有化浪潮运动越来越明显,但这是世界各大石油企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我国石油企业不应该退缩,而是应该动用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力量在角逐中借力使力,站稳脚跟。


    说到这里,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高冲突特点非常明显,也就是说投资大多集中在一些政治和法律法规环境不太稳定或经济发展环境相对落后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执政党和反对党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格局非常复杂,政府的力量往往很不稳定,没有完全控制局势的能力。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推动、舆论环境的改变,使得这些国家的民间力量尤其是反政府力量越来越强大,冲突在大选年尤其突出。突尼斯、埃及、叙利亚、苏丹等国相继陷入动荡局势就是例证。


    蒋姮认为,如果将这些地区比喻成雷区,接下来,我国石油企业要想更深入的进入,必须拥有自己高效能的探雷器—风险冲突管理工具。


    现在,很多西方大的油气公司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花巨资研发风险和冲突管控工具。他们在进入这个国家投资之前,都要通过这种工具做细致的风险和冲突评估,这是不同于社会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蒋姮认为,这有利于企业做长远的投资打算,确保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虽然也有各自的风险管控办法,但整体的管控方略还不够系统,比较零散,漏洞较多。我们目前正在和石油公司合作,做这方面的工作,如果投入实际应用,会更有利于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对投资区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与论证。”蒋姮说。


    对此,曾兴球补充道,我国石油企业进入这些高冲突国家,具体执行过程中除了遵循项目所在国政府的法律、法规、宗教及文化理念,与之建立较好的沟通与互动机制外,还要建立一套迅速培养本土化人才的方略,使得项目能更好地与当地进行融合。


    “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不少是走‘上层路线模式’,也就是通过外交关系推动能源等经济贸易合作,但是在与民间组织的合作以及与国外社区关系的处理水平上还有待提高。很多沟通障碍不仅是因为语言,而且是跨文化管理做得不够好。”曾兴球说。


    谈及巩固现有国际化布局,做好风险管控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最担心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在国际化初期,我们为了获取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强调规模多一些,很少衡量实际取得的经济效益。但是,美国的页岩气和页岩油出现后,整个世界的油气资源至少在二三十年内都不会缺了,只要有钱都可以买到。此时,在国际化进程中,企业应该讲求实际的经济效益。”童晓光说。


    当前,世界油气资源供过于求,油气价格继续上升的难度较大,我国石油企业的一些项目是以较高的成本获取的。他认为,这些项目今后能否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值得三思。此外,与我国有能源项目合作的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合同条款上呈偏紧趋势,税收项目越来越多,他认为,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该如何通过项目置换等手段保证经济效益,也需认真考虑。


    进军发达国家  成为优选伙伴


     当前,由于区域内能源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各国面临的能源资源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中国与印度、日本等消费大国之间的竞争。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减少能源进口是不现实的,运用国际关系、政治、外交、金融等一系列方法管理好潜在的各种风险最为关键。


    对此,史丹表示:“在风险管控中,对发达国家市场的研究,与发达国家市场的融合必不可少,因为能源安全不仅意味着供应安全,更包含了资源掌控、价格主导、运输安全以及高效清洁使用等多个方面。”


    她认为,今后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要特别注意与美国和欧盟的能源贸易关系。因为这两个经济体对全球能源安全以及中国能源安全颇具影响力。它不仅体现在能源供需稳定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全球能源秩序、国际能源规则制定、能源价格变动有着重要影响。


    曾兴球同样认为,我国石油企业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国际化企业,就不能回避发达国家市场。而当前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进入发达国家的时机已渐趋成熟。


    首先,欧债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受到危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稳健而强势,为石油企业收购发达国家油气资源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资金也相对充足。其次,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炼,我国石油企业对国际市场规则越来越熟悉,而且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在项目的具体运营和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慢慢被发达国家所认可。此外,不少发展中国家动荡的局势也逼迫着我国石油企业越来越青睐相对成熟的投资环境,而发达国家不仅政治稳定、法制健全、合同条规范,而且市场发育成熟,需求层次多样,与我国企业有很多可合作的领域。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院长王震提醒,即便形势比较利好,我国石油企业进入发达国家仍有一些难度,尤其是曾经的优势在发达国家可能较难发挥出作用,需要引起我国企业的高度注意。


    比如,我国一体化会战的组织经验与管理模式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有特色,但在发达国家进行复制的可能性非常小。王震说:“发达国家经营环境非常规范,市场也比较成熟,对乙方的资质要求比较高。到这个阶段,由我国石油企业带动工程技术、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化就显得非常困难了。这些企业需要独立走上国际舞台,练就自身的竞争优势。”


     此外,在发达国家,由一家公司独掌局面是非常困难的,很多项目更需要合作。为此,童晓光提醒说,这需要我国油企改变之前总是想控股,争当作业者的思维。


    其实,对于这点,我国石油企业也有所意识,并在发展战略中有所体现。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总经理薄启亮总结说,“十二五”以来,中国石油将定位于“成为国际石油巨头的优选合作伙伴”,不断完善业务布局,优化油气资产结构,建立全球化运营管理模式。


    意识转变已经较好的体现在了具体的成效上。由于有效结合国际油公司在中国开展油气合作的需求,中国石油企业与国外石油巨头积极构建在油气合作项目上的“互换”机制。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已经与壳牌、BP等国际大石油公司建立战略联盟,成功参与澳大利亚、北美等成熟油气合作地区的项目。
 

    转向非常规领域


     谈及我国石油企业未来国际化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专家们无一例外地提及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曾兴球认为,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是非常广阔的新兴领域。我国石油企业应该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提升自身的勘探开发水平。因为,它将成为中国天然气产量的主体和助推中国能源结构改善的生力军。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的优质、清洁能源。从能源利用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特征来看,天然气无疑是当前一个时期较为理想的清洁能源。”曾兴球说,当下我国石油企业应充分剖析美国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定位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中国自身天然气的快速发展,必然促使中国在进口天然气、能源安全、应对碳排放谈判等系列问题上掌握主动权。如果技术、政策、资金都支持到位,随着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工作不断推进,我国和美国一样,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改变自身能源结构,撼动世界能源格局不是没有可能的。


    当然,我国石油企业在积极准备规模开发国内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同时,也应该将触角伸向国外市场。而开展全球并购依然是整合全球资源的重要手段。


    蒋姮强调,各企业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并购工作流程,做好尽职调查,审慎决策,提升并购项目管理能力。同时,要探索不同的国际化新路径。比如,与PE等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国际化,利用丰富的海外经验、人才资源和雄厚资金实力,对行业、目标市场深刻的认知,借力加速国际化;与国际化经营经验丰富的国外领先企业合作,既可弥补国际化经验的不足,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国际形象,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民营资本合作进行国际化,多种资本联合,特别是民企和国企联合,可以更好地避开国外监管机构和竞争对手设定的进入壁垒,避免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恶性竞争;与国内合资企业合作国际化,合资企业往往有符合国际规则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拥有先进技术,丰富的人才储备,有利于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拓宽新能源市场


    当前,新能源的重要性在提升。它是各国政府着力发展的无污染和可再生能源。我国的能源总量比较大,一旦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以上,新能源的规模会非常大。谈及我国石油企业未来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除了非常规领域外,业内专家也都提及新能源。


    “新能源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对化石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同时,对于我国节能减排有着重要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就业。所以会在未来的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曾兴球表示,当前跨国石油巨头纷纷涉足新能源领域,并提出绿色发展理念,都是因为看到了新能源的发展前景。提早着手,研发出自己独有的新能源技术,就会在未来国际市场抢占先机,具备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三大石油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局新能源产业。中国石油制定了详细的新能源业务发展规划和生物能源业务发展规划,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是主攻重点。电动车充电站和地热资源开发则是中国石化的亮点。中国石化和北京等地签署合作协议,利用其完善的成品油加油站网络以及一部分空置场地来建充电站。同时,利用全资子公司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为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开发并推动地热资源产业的发展。中国海油在风电、充电站、生物柴油、煤制天然气等方面非常活跃。为进军新能源领域,中国海油早在2006年底就专门成立了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积极在全国范围内攻城略地。


    这样的走势是令人欣慰的。因为只有跳出传统石化能源的窠臼,朝着更加清洁化的方向发展,才是真正的综合性、国际化能源企业的范儿。 (作者:张起花 《中国石油石化》第16期)


 


观察

不容小觑的差距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无论在海外业务占总业务的比重上,还是国际通用的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高低的跨国指数上,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仍远远落后于国外大石油公司,与国内其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及跨国指数”显示,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的海外资产名列100大跨国公司前两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位列第四。但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的跨国指数却不尽如人意,中国石油仅为22.56%,中国石化为21.83%,中国海油为23.84%。而“100大跨国公司”中跨国指数在30%以上的有9家。与国际跨国石油巨头相比,BP、埃克森、道达尔等国际大公司的跨国指数,则分别高达84%、76%和76%。


    过去一年多时间,这一数据虽然略有变化,但“三桶油”的跨国指数不到30%的事实仍然没有改变。


    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承认,20年成长后,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的成果还只是量的巨增,并未达到质的飞跃。要想真正拥有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利用全球资源为其发展服务,并真正具备国际化的运营理念和管理方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另一个侧面而言,这也说明我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是需要特别注意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三大石油企业都是国资背景,而且在国内处于资源垄断地位,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项目一体化的优势,但也很容易引起国外的警惕,并遭到一些情绪性的抵制。如何弱化这一制约,减少企业跨国障碍,还需采取一些巧妙办法。


    其次,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流动性比较大。这些企业往往根据项目盈利水平的好坏,结合公司发展战略采取购入或者出售的方式,及时调整自身掌控的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增强营收能力。而我国目前对海外资产的评估水平,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方面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才能让我们资产及时流动起来。


    其三,国际化人才是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关键,但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比较缺乏国际化人才,因此很有必要制定并实施中长期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要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境外研修等多种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外经营环境和国际商业规则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境内外人才交流,选派懂管理、懂技术、懂外语的年轻人到境外重要项目和关键岗位进行锻炼,选派境外员工回来锻炼,真正把员工队伍素质提高到国际化水平。


    当然,创新选人用人体制机制也很关键。我们既要按照国际化经营要求和国际惯例,突破传统的选人用人理念,培育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也要积极探索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海外员工的积极性。


    最后,有形的东西比如海外销售收入、海外资产规模等,能通过一些营销的策略和资本运作的手段来快速获取,但有些理念是花钱也没法很快追赶上的,随时随刻的想法和行为需要时间,需要内环境和外环境的慢慢渗透和改变,比如国际化企业应该对环境责任、社会责任的担当等。(作者:张起花 《中国石油石化》第16期)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全球炼油产能格局面临调整 电动汽车将如何影响油轮行业?
登上石油界的珠峰,这群石油人凭什么? 中国海上首座智能油田:智能化焕发老油田绿色新活力
新型储能,大型“充电宝”怎么建?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2012年,我们一起走过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腐植酸肥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钛白企业面临“钛饥荒”
舌尖上的农药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