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改煤,你改了么?

   2013-06-14 中国化工报陈继军

471

  进入二季度以来,多地天然气价格即将上涨的传言愈演愈烈,这不仅牵动着民众的神经,更让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气头企业紧张不已,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而正因如此,也让气改煤成了行业内近来的热点。


  为什么要改——
  “不改煤就死了”


  “天然气涨价的消息不是今年才有的,都传了好多年了,也涨了一些,其实还不如一下涨到位,让气头企业下定决心改煤。”说这话的是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化肥处高工李志坚。他告诉记者,近些年,天然气的紧缺和涨价让气头企业苦不堪言,比如四川的结构气价,供给化肥企业原来是0.98元/立方米,现在是1.34元/立方米,涨幅很大,企业的利润被压缩到很小。

 

 

图为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厂区一角。  (洪策 摄)


  华电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也有此同感。他向记者说:“去年至今,我们对全国60万吨/年以上甲醇企业的经营状况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由于煤价下跌,气价上涨,除榆天化等极少数企业微利不亏外,绝大多数气头企业连续亏损,而大多数煤头企业则略有盈利。如果今年乃至今后天然气价格再度上涨,气头化工企业将面临大面积减产停产,甚至关闭的风险。”


  “但我觉得价格还不是主要问题,对于气头企业来说,供气短缺才是大问题。”李志坚直言不讳。


  的确,对于气头企业来说,随着每年冬天寒潮如期而至的还有气荒。据记者了解,尽管现在这些气头企业都尽量将检修、培训等计划安排在气荒时节,但每年漫长的停产期还是让这些企业无奈。

 

 

为应对天然气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多种措施降本增效。图为该公司检修人员在装置区协同排查表阀故障。(特约记者 黄贵春 摄)


  李志坚告诉记者,如果天然气的供应能够保持平稳充足的话,气头企业还是有利润可图的,就没有必要改成以煤为原料,因为这样投资大,上项目流程长,风险也高。但现在很多气头企业每年只能开工七八个月,加上化肥市场低迷,压力也就倍增。所以现在有些气头企业的天然气生产化肥装置就是开一天算一天。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企业认为,由于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供应紧缺和价格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甚至会更加严峻。


  中海石油天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气改煤项目常务副总经理武利平就有这样的想法。他告诉记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进口天然气和国内天然气价格严重倒挂,长期来看,国内天然气价格面临着较大的上涨压力。

 

 

图为中煤平朔集团劣质煤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规划沙盘模型。(记者 白清荣 摄)


  一位气头企业的负责人也指出,由于煤炭行业已经终结10年景气期,正步入漫长的低迷期,后期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甚至还可能下跌。但中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4.6%(仅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5),且天然气用户还在逐年增长的现状,决定了无论国际天然气价格如何变化,国内天然气价格中长期上涨的格局都不会改变。因此,从中长期看,煤头企业的优势将好于气头企业。


  而就在前不久,刚刚履新中石油董事长的周吉平首次公开露面中就谈到中石油计划今年能供应天然气1070亿立方米,但是社会需求达到了1150亿立方米,缺口达到80亿立方米。尽管中石油每年天然气的供应能力增加13%~14%,但需求增长超过30%,今后仍然会增加更多,导致供应持续紧张的局面。

 

 

陕西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员工正检查设备运转情况。(企业 供图)


  作为印证的是,4月作为传统的天然气消费淡季,却出现了淡季不淡的特点,强劲需求促成了更多的天然气进口。海关数据显示,4月我国进口液化天然气为21.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8%,环比增长24%;管道气进口量23.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3%,环比增长17%。


  “所以说,照着这趋势,不改煤就只有等死了。”李志坚说。


  改后效益怎么样——
  “当前综合成本相差无几”


  尽管在一些气头企业眼中,改变生产原料是迟早的事情,但就已投产的企业来说,他们是否受益挣钱呢?记者找到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


  华电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53万吨/年气头甲醇装置所用天然气为1.35元/立方米,煤头新甲醇装置因自配煤矿尚未投用,外购煤到厂价约400元/吨。表面看,煤头甲醇占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但由于财务及设备折旧费用很高,在目前情况下,煤头装置投产并实现稳定运行情况下,两者的综合成本相差无几,优劣难分。但只要公司自建的煤矿投用,或天然气价格再度上涨,煤头装置竞争力必然优于气头。


  陕西兴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颖的观点也几乎一致,她说,为规避天气价格持续上涨与供应紧张带来的风险,“十一五”期间,在延长石油集团大力支持下,兴化集团斥资46亿元,于2011年建成投产了4×30万吨大型煤化工装置(30万吨合成氨、30万吨甲醇、30万吨纯碱、32.5万吨氯化铵)。虽然煤炭价格自去年4月以来有所下跌,但化工用煤价格跌幅十分有限。目前,兴化化工用原料煤到厂价仍高达610元/吨,扣除银行贷款每年2.6亿元利息及设备折旧,吨甲醇综合成本超过2400元,而目前甲醇出厂价才2200~2300元/吨,每生产销售1吨产品还要倒贴100~200元。若从静态的角度讲,气改煤并不划算。


  但王颖指出,从长远看,必须实施气改煤,因为天然气价格上涨在所难免。目前,兴化集团已经接到通知:公司所用天然气价格将补涨0.23元/立方米,届时,公司气头装置的成本将与煤头成本相当,气头装置原有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然而更令王颖担忧的是,当前她听说今年年内将出台的气价改革方案大概内容是:老用户用气量在原用气量范围内的,气价将在现价基础上涨0.25~0.3元/立方米;新增工业用户用气量将在现有工业用气价格基础上上涨1元/立方米,达到2.5元/立方米。王颖告诉记者,如果该方案如期实施,新增气头化工企业必死无疑,老气头化工企业的成本将大幅增加,与煤头化工企业相比将处于明显劣势。


  除了当前的收益,兴化集团当年在建设4×30万吨大型煤化工装置时,还就气头与煤头的投资经济性做了详细调研、经济性评估和对比分析。他们发现对于老气头化工装置而言,由于财务负担及折旧计提较轻,当天然气价格上涨至1.62元/立方米时,产品综合成本与同规模煤头企业相当;而对于新建气头化工装置,算上银行贷款利息及折旧计提,天然气价格只要超过1.5元/立方米,其综合成本就达到了煤头企业的水平。目前,不少气头化工企业的天然气价格已经接近或高于1.62元/立方米(化肥用气除外)。后期天然气价格一旦上涨,众多企业必然长期亏损,甚至关闭。


  “因此,现在不是探讨要不要气改煤的问题,而是必须改、怎么改、何时改的问题。”王颖指出。


  那么应该怎么改呢?华电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建议应根据企业所在地的资源禀赋特点及企业综合实力而定。如果气头企业所在地有丰富且适宜化工生产使用的煤炭资源,对原装置实施气改煤是经济可行的;但如果企业所在地煤炭资源缺乏,所需煤炭要从外地长距离调运,再搞气改煤风险就很大。倒不如直接异地发展,即利用自己的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网络优势,将原装置可用的设备折迁到煤炭丰富的西部地区,再增添一些设备,建成新的煤头化工装置。这样既能最大限度节约投资,利用现有资源,还能将原厂区转让开发,获得转让或其他投资收益。同时,还实现了原料路线的调整,规避了气价上涨和天然气供应不足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制约。


  有多少企业在改——
  “能改的都在改”


  和李志坚的想法一致,大部分气头企业早就开始了未雨绸缪。


  武利平告诉记者,天野化工已经决定实施气改煤项目,旨在充分利用内蒙古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稳定公司的生产成本,增强公司产品的竞争能力。目前,气改煤项目工程安评、环评等前期工作已经结束,正在做初步设计。气改煤项目将采用先进成熟的洁净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并采用氨法脱硫技术。改造后,天野化工原年产52万吨尿素规模不变,甲醇产能则由原来的20万吨/年增加至24万吨/年。


  目光长远的华电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则先行一步,早在2008年,他们就启动了140万吨/年煤头甲醇项目建设。据记者了解,他们的设想是:装置建成后,将气头装置与煤头装置甲醇合成气对接混用,克服煤头工艺气碳多氢少与天然气制甲醇合成气氢多碳少的不足,实现碳氢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其中,一期60万吨/年煤头装置原概算投资30亿元,由于建设期延长,实际投资超过40亿元,于5月投产。


  尽管西南地区是气源地,但当地的气头企业也是普遍“吃不饱”,走上了气改煤的道路。


  据了解,四川泸天化股份公司及四川天华股份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宁夏捷丰友化工公司年产40万吨合成氨、70万吨尿素、20万吨甲醇煤化工项目现已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将于年底投料试车。这是泸天化股份公司为摆脱供气不足和天然气价格上涨双重制约实施的重大异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概算总投资41.7亿元,于2008年正式开工建设。


  “能改煤的都在改,不改的可能就不会再改了,也许企业会有别的主业发展或者打算。”李志坚告诉记者,煤化工动辄就要投资几十亿,前些年部分企业还比较犹豫,不知道气价会涨到什么程度,不知道供应问题能不能解决,侥幸觉的还能过下去,因此,有的企业改得稍晚甚至不改。当然,也有的企业改的早,像中石化旗下的金陵石化、安庆石化等都把天然气关了,使用煤为原料生产化肥;有的企业则由于不靠近煤炭资源地,即便改了也不划算,比如中石油旗下的沧州大化、中原石化等;还有的企业则由于资金问题,进展比较缓慢,但也走上了气改煤这条道路。不过改煤投资大,环保压力大,流程长,操作工也不适应,企业其实不想改,只是没办法。现在很缺一线操作工,估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去内蒙古、新疆等地肯定好找工作。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全球炼油产能格局面临调整 电动汽车将如何影响油轮行业?
登上石油界的珠峰,这群石油人凭什么? 中国海上首座智能油田:智能化焕发老油田绿色新活力
新型储能,大型“充电宝”怎么建?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2012年,我们一起走过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腐植酸肥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钛白企业面临“钛饥荒”
舌尖上的农药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