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丁”张守军

   2012-08-21 中华石化网记者 郑水平

211

“火驱采油是一项高端技术,我们对火线检测的重点,要放在油层前50米的井段,并加密检测频度,精准掌握火线前沿位置。”中国石油重大试验项目曙1—38—32重力火驱在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实施。8月15日,张守军在措施现场与辽河油田钻采院、曙光采油厂技术人员展开又一轮交流。

就像技艺高超的园丁,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总工程师张守军知道什么样的技术适合什么样的油层。1986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的张守军,干过采油队技术员,基层队队长,当过研究所副所长,生产科长,调度长。丰富的一线经历,为张守军进行科技创新做好了铺垫。

注空气采油技术在曙光油田成功实施,张守军功不可没。曙光油田是一个开发了37年的老油田,地层能量不足是突出矛盾。一般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通用手法是补充氮气。张守军说,既然注氮气可以解决地层能量不足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注空气,处理空气的价格仅为氮气的二分之一,且取之不竭。经过研究国内同类技术并经过缜密论证,张守军的这一思路如今已在曙光油田的68口井上付诸试验并获成功,不仅取得了增产原油9850吨的喜人效果,而且积累了一整套注空气采油技术的做法。

曙光油田年产原油2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稠油、超稠油生产基地。砂、蜡、水、稠、窜等十大开发矛盾,在这里一个都不少。

2006年,为了扳倒超稠油汽窜这个“拦路虎”,张守军与技术人员立项研究,历经4年攻关,最终取得重大突破。据曙光采油厂最新统计,张守军与技术人员累计在辽河油田实施汽窜综合治理技术2710井次,减少汽窜影响,增产9.8万吨。

2010年10月,张守军因为在治理超稠油汽窜方面的突出贡献,站到了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的领奖台上,荣获全国化工科技进步一等奖。

与抽油机等用电量大的举升方式相比,螺杆泵采油技术优势明显。为解决稀油开发“大马拉小车”问题,2006年,经过可行性调研,张守军向采油厂建议引进法国PCM公司生产的螺杆泵采油工艺这一先进的举升技术。然而,曙光油田复杂的油品性质让这个举升工艺出现“水土不服”。张守军与技术人员不断进行实用性改进,最终使这项技术在30余口稀油井上顺利应用。

2009年5月,国内首套全金属螺杆泵问世。张守军建议在曙光油田的普通稠油井上进行试验,很快见到措施效果。这一举升工艺的最大耐温性能可达350摄氏度,与橡胶螺杆泵的最大区别在于定子和转子皆由特钢组成,耐磨性能和使用寿命大大延长。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举升工艺在超高温条件下“闪蒸”、“气锁”现象的发生。

“有两件事情,让我深感欣慰。一是带出了一支善于攻关的创新团队;二是科技成果能转化为油田生产力。”张守军说。

2006年担任曙光采油厂总工程师的张守军,2011年被辽河油田评为杰出科技工作者,先后带出了5位局级技术专家,11位处级技术专家,有8位技术骨干被提拔到科技管理岗位,采油厂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由6年前不足10%提高到目前的18.5%。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