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共和国能源安全构筑长城——记日照原油商储基地施工经理王勇

   2012-05-18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98

 

三年前的冬季,一群来自上海黄浦江畔的建设者,来到了风景秀丽的黄海之滨日照市岚山区,这里素有“日出初光先照”之说,东、南、北三面环海,滩平沙细,风小浪静,水色透明;西依阿掖山,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但是,上海工程公司的建设者们,无暇顾及这里的秀美风光便扛起了为发挥沿江地区炼企效能,构筑国家能源安全长城,建设日照商储基地32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的大任。抗严寒,战酷暑,走过荆棘似的建设征程;2年半过去了,现在境况如何?他们生活条件怎样?精神状态如何?他们又有哪些期盼?

通讯员(钱水根)“叠嶂矗霄真如画,天城景色即蓬瀛”,日照阿掖山自古有此美誉;但初夏的日照岚山,没有都市耸立的高楼,没有纵横交错的高架,没有一字长蛇的车流,唯有一身洁白的储罐、绵延不绝的管线和繁忙作业的港湾。

这里驻扎着上海工程公司日照商储基地项目部。从上海虹桥机场出发,我们乘上晚8:20的航班,在天上约飞了60分钟,上了项目部派来接机的车;又在高速路上奔驰了1个多小时,终于到达项目人员的住宿地——曲阜裕隆店。而这儿离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日照商储基地和项目部临建还有8公里路程。

次日清晨,我们搭乘项目班车赶往现场。初行道路还算平坦,但临近临设的路况,却是坑坑洼洼,起伏不平,车辆驶过,泥浆四溅;两边油罐车连成长龙,车行夹道,须格外小心,稍不留神,极易摩擦;细想项目人员进出此路的2年半,也是处处小心的2年半,真是难为这些建设者了。

登临意,无人会,不到长城非好汉

穿好安全服,我们跟随业主组织的中交前的验收队伍,时而穿行大罐间,时而跨越泵阀栏,时而攀上储罐顶,俨然成了检查队上的一员,开始了在基地罐区的巡查;与摄影记者戴晓辛、胡宁伟结伴,我们各自选中一罐,直达罐顶,我贴着罐壁,沿着舷梯,登上了粉刷一新的31号罐。站在21.8米高的罐顶,举目四望,甚感“会当凌绝顶,一览群山小”;远望,蓝天白云,水天一色,港湾内油轮正在起锚;近看,仿佛置身一座中世纪古罗马的圆形剧院,初夏之交,在没有屏障的苍穹下,四周座无虚席,一场“露天音乐会”正在上演;凝神时,似乎听见有人在叫我,抬头搜索,原是早登对面罐顶的摄影记者在招呼,命我摆正姿势,拍下天地人组合的一瞬间;登临意,无人会,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攀高者登高后独有的感受。

多少辛酸和苦楚,怎一个“熬”字了得!

利用中交前的间隙,我们着手此行的人物采访,见缝插针,拦住了日照商储基地施工经理王勇。王勇仍是那样憨厚、稳重,给人一种踏实诚信的感觉。此时的王勇已是管理着投资261834万元、建设32座10万立方米单盘式浮顶油罐和1座消防泵站的特大型项目施工经理,兼日照商储基地项目党支部书记。

在项目临设施工经理总调度室,一身疲惫的王勇,一边处理着找上来的人和事,一边不停地接听着电话,一边回答我的提问。谈到日照商储基地建设,王勇长叹一声说:“2年半过去了,我总算熬出头了!”王勇用“熬出头”三字,概括2年半的建罐生涯,多少辛酸、苦楚在其中。

王勇曾在上海石化担任各种新建改建和检维修工程项目经理,是个从不叫“苦”的人。2005年,加入上海工程公司工作,先后转战黄岛国储基地、天津石化乙烯工程,在黄岛国储基地,协助黄岛国储基地项目经理潘跃明、施工经理胡敏,一人兼做二、三个岗位的工作,作为现场施工副经理兼电仪、自动化、防腐、消防、合同管理,在现场一待就是一年半,王勇没有叫过一声“苦”。2007年,王勇获集团公司优秀项目经理,该年9月,黄岛国储基地建成,王勇又转身投入天津乙烯工程建设,担任30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和35万吨/年苯酚丙酮装置的施工副经理和现场经理,配合项目经理鲁传坤、费建良、施工经理胡敏,优化人力、物力资源配置,对工程五大要素实行事前、事中、事后“三控制”,规避各种风险,在现场一待又是2年半,王勇也没有说过一声“苦”。

而现在日照商储基地,王勇说出了“熬出头”三字,看来商储工程决非等闲,基地困难非比寻常。

“我是2009年12月23日,来到日照岚山工地的。当时,天津石化HDPE装置投料开车成功,产出合格产品,我抓了一把塑料粒子,就赶到日照岚山。”王勇带着对自己心血成果的真爱和天津乙烯项目的恋恋不舍,准确报出了到日照商储基地的时间。

王勇接着说:“在日照商储基地,我作为施工经理,主要协助丁伟经理抓施工组织、进度控制、工程质量/安全和费用控制,协调设计、采购和施工加强配合,深度交叉,发挥EPC管理优势,保证基地工程安全、高质量、按节点完成。”

“日照商储基地项目是我公司第一次整机制以EPC模式总承包的大型储罐工程,工期比黄岛国储基地短,黄岛国储基地是2家EPC总承包商,日照商储基地是我公司独家总承包,业主的“盯劲”集中在一家,领导的“抓劲”聚焦在一家;再加大面积、超规范、高能量的地基强夯处理,这在国内还没有先例,我们的难度可想而知,我们的工作超出想象。”王勇成功参加了黄岛、日照原油基地建设,对两个基地的特点和不同,十分清楚。

“日照商储基地工程具有国家商业原油输入、暂储、输出功能,2011年9月16日,一期中交,同年9月28日,投产进油,10月10日,向沿江炼油厂输油;2012年4月26日,二期建成中交。工程开工至今,清除淤泥103万米3,回填石料118万米3,最高强夯能级15000KNM,全场强夯完成22000多夯点,夯入石料71万米3。Φ800钻孔灌注桩4136根,每根桩入岩5米,桩长平均21米。业主每季评比的安全流动红旗,开工后一直保留在项目部,成了流不动的流动红旗。”王勇出于职业习惯,介绍工程和数据,清晰、明了。

“日照商储基地建设很有特色,由于工程分两期完成,一期须较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建成进油,各级领导对工程格外重视青睐,各种检查视察特别集中。据不完全统计,集团公司总裁1次,副总裁4次,财政部领导1次,国家级审计1次,总部质监总站17次;上海工程公司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检查指导,要求基地项目部急工程之所急,不怕困难,想方设法,优化方案,层层落实,争时间,抢进度,在确保安全、质量前提下,早日建成基地。”说到这里,王勇脸上露出一种自豪。

“一眨眼,日照商储基地建成了,这是我人生中的又一个句号。”王勇一口气介绍完工程建设的概貌、要点,使首次进入基地的我,初步形成了对日照商储基地的基本轮廓。

人生自古谁无情,情到深处天地动

“我进入上海工程公司快8年了,8年来,我没有在家好好呆过,我至今最大遗憾是,父亲病重期间,没有在病榻前尽孝服侍他,父亲弥留之际,没有听到他最后的声音。”王勇用略带哽塞的语气,向我道出了一段不为他人所知的隐痛。

2011年9月25日,王勇父亲再次入院医治,家人为了不影响王勇工作,未告诉实情。2011年9月28日,一期工程进油成功,9月30日,王勇请假回上海探望父亲,到家才知父亲入院。此次发病似乎来的凶险,王勇在父亲病榻前滞留17天。此时,二期正处专业安装高峰,工地忙得不可开交,现场人员恨不得再生一双手,一天当做两天用。眼看父亲似乎有所稳定,前方又催得紧,王勇回到工地,一头扎进二期的现场施工。谁知过了3天,父亲突然病危,王勇赶到医院时,父亲已不能言语,王勇紧紧抱着父亲,当晚,父亲在王勇怀里永远闭上了双眼,直到此时,王勇才知道永远听不到父亲的声音了,父亲弥留之际,王勇没有听到老人家的片言只语。尽管王勇身上至今背负着3块“石头”(肾结石),但父亲最后时刻,王勇没有听到老人家再叫他一声,却成了王勇心中永远的伤痛和最大的遗憾。

王勇有个徒弟叫耿跃,曾写过一篇短文给我,耿跃在文中这样描述他师傅:师傅在工作上不辞辛苦,不停奔波,施工现场、预制场、淤泥场,每个地方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作为施工经理,师傅在工作上出谋划策,调度安排,协调关系,落实节点;在生活上关心同事,特别是新到现场的同事,安排住宿,介绍情况,嘘寒问暖,细致入微。有同事生病,他必定第一时间送上问候,师傅担起了基地现场大家庭家长的责任。

师傅作为日照商储库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用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我们这些刚踏入社会的青年,树立起共产党员的形象;师傅的实干精神和以身作则,给我们青年的人生道路树立了榜样,他高标准要求自己,是我学习实践的榜样,我要争取成为像他一样的优秀共产党员。

耿跃写此短文时,日照商储基地正在土建基础施工,强夯技术能级之高、规模之大,实属国内少见,为确保土建基础质量,王勇与专家们忙得不亦乐乎,陪专家实地考察,专题研究,从技术角度指导基础建设,组织项目人员、施工人员,按照既定要求进行强夯,保证质量;当时,耿跃年轻的心灵,希望在师傅的带领下,把日照商储基地早日建成国际国内一流的储油/中转基地。

如果苍天有情,记住这些建罐人吧!

其实,在SSEC各个工地现场,有着类似王勇情感、精神的人员何止百人、千人,王勇只是他(她)们中的一个缩影。日照商储基地已经迎来了崭新的一页,“初光先照”必将又一个彩霞满天。

有油罐的地方,就有过构建大罐的人;与日日夜夜无声无息厮守在其他现场一样,这群人用异常顽强的毅力,默默建造着共和国的每一座油罐,用他们微弱的身躯,支撑起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