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PC处理器之根:35载英特尔CPU王朝全记录

   2011-05-13 石化石化

1269

前言:

历史一再证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推论,任何IT产品从论证、设计、生产、销售到应用,也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和消费者的客观需求。

2006年1月4日,英特尔宣布更换新标识。2006年1月9日,英特尔发布移动双核处理器Yonah以及新一代移动平台Napa。同时,英特尔首次发布台式机平台系列——欢跃。

自1971年英特尔发布第一款微处理器Intel 4004至今,英特尔用35年时间,完成了从单核到多核的大一统切换。这35年来,无数历史文献已经从技术的方向为读者诸君呈现了英特尔的技术编年史。但我们相信,唯有从用户的需求变化出发,才能更全面地解释英特尔35年来从单核到多核的发展之路。一个产品,尤其是处理器产品,寿命是有限的,但是从中所看到的真理,却是永远的。下面,请大家跟随时光列车,重回英特尔昔日发展之路,来看看英特尔布局双核平台的前前后后。

生于七十年代:处理器就是一种生产工具

1971-1978

1965年,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总结芯片的发展规律时提出著名的“摩尔定律”。3年后,英特尔公司正式诞生。并在其诞生后3年,由特德•霍夫(Ted Hoff)领衔,推出第一款微处理器Intel 4004。1974年,英特尔推出第二代微处理器8080。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微处理器具有4位数据通道,数千个晶体管。从诞生之日起,英特尔微处理器的设计初衷在于代替电子逻辑电路的器件,用于各种应用电路中。

在英特尔推出8080不久,Zilog和摩托罗拉先后推出了类似的微处理器。处理器的市场逐渐被打开,受到工业用户的重视。从美国的经济大环境来看,处理器在工业用户中的顺利推广跟70年代的美国经济衰退环境息息相关。

在整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与美国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丧失,在经济衰退的大潮下,美国各大厂商都不得不审视成本在整个产出过程中所占比例,为求在三强竞争中谋求更大的竞争力。英特尔和摩托罗拉的4位处理器能够替代大型电路组件,价格又低廉,有利于工业用户控制成本,开始受到工业用户的好评。在当时美国经济环境下,处理器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定义为工业工具。

1978-1982

1978年,英特尔发布8086处理器,8086处理器最高主频速度为8MHz,具有16位数据通道,与其配合的协调处理器8087内具有x86指令集。尽管这个时期的电脑内存容量只能按kB计算,有用工作范围很少,但8086是英特尔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它标志着英特尔率先同时进入16位处理器和x86架构领域,为当今的个人电脑架构奠定了基础。

1979年,英特尔开发出了8086的后续处理器8088,集成的晶体管数目为29000多个,频率为8MHz。1981年,IBM发布了全球第一台个人电脑,采用的正是8088处理器,PC的推出引起了美国市场的轰动和热卖。从此,无论是工业厂商用户还是个人用户,PC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X86架构也逐渐普及,英特尔迎来了从工业用户到个人用户的第一次转战。

最初PC的用途主要是作为个人工作表格处理。英特尔和IBM之所以能够迅速推起了PC的概念,最大的成绩归功于当年大批个人用户和中小型公司对工作运算的需求强烈,并且有足够的购买力购买PC。而个人用户和中小型公司的需求涌现,也跟当年的里根政府上台后的政策息息相关。

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以后,在经济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反对政府插手私人企业活动,反对政府控制工资和物价,反对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各种干预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府庞大开支和妨碍自由企业的规章制度。里根对生产关系的改革促进了美国企业的重新发展,令美国经济在80年代有了回升。在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中,用户需要快捷,可靠的机器来解放人手,让商业和科研活动更迅速的进行。尽管PC价格高达上万美元,但是能够让公司员工从大量的人工算表中解放出来,无疑是最好的个人助理。

1982-1992

自英特尔8088处理器被IBM用于PC上起,个人商用的明确定位让当时的大部分用户都没有对PC的未来发展有过多的期望。谁也没有料想PC不但可以用来工作,而且还能进行学习、娱乐、远程沟通……直到1982年,英特尔研制出了最大主频为20MHz的80286微处理器。80286的最显着特性在于它能同时运行多个任务,这为后来盖茨的多任务操作系统Winodows的研发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在PC架构上,80286也对后来的PC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它引入了16位工业标准架构总线——ISA插槽,SIMM内存最多可以扩充至1MB。

然而,到了1985年,研发加速的英特尔发布了80386处理器,处理器历史上的新一页再度掀起了。

80386的主频相比80286有了明显的提高,它集成了27.5万个晶体管,最低频率为12.5MHz,此外还有20MHz、25MHz、33MHz以及40MHz。然而,这只是“量”方面的比较,从“质”的比较来说,80386增强了浮点运算能力,用缓存解决内存速度瓶颈,使用32位数据通道,PC的运算速度得以提升。

80386增强的浮点预算能力,令PC不但可以用来商业计算和工程设计,还可以用来进行游戏娱乐,一时间,吃豆、地对空打飞机,甚至后期的大富翁、三国志等“有声有画”的多媒体游戏,开始留在用户的PC上。一时间,处理器、主板、彩显、声卡、机箱、电源、音箱、鼠标、键盘等硬件成为标准配置。可以说,80386让32位PC的工业标准得以确立。在标准确立后,组装机也可以流行,组装机的流行终于为PC的彻底普及化铺平了道路。

1985年,Winodws 1.0正式发布。它以简单的图形操作界面作为卖点,让PC操作变得不再神秘,更多的用户被吸引到PC上面来。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英特尔和微软被称为“Wintel组合”,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能够不断拿出令用户体验耳目一新的产品,相互配合,为整个PC产业造势。不过,在1985-1990年间,微软的Windows系统除了图形界面以外并没有太多可以炫耀的地方,直到1989年英特尔再次发布新一代486处理器和1990年微软推出Windows 3.0系统,整个Wintel组合的黄金时期才逐渐来临。

我们曾经在本文开篇明确提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组装机的大量流行,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开始有机会用上PC进行工作、游戏娱乐以及学习,面对商用和游戏软件庞大的消费市场,不少软件开发商所开发的软件所设定的系统配置要求越来越高,英特尔的处理器研发之路也在“摩尔定律”以及市场的客观需求下,走到了486时代。

1989年,英特尔推出了以Socket 1为架构的486芯片,它首次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首次采用了倍频技术,最为关键的是,它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而386执行同一条指令却需要2个周期。因此,486比386要快得多。此外,486处理器的频率可上80MHz,这些性能上的重大改进都极大地提升了PC的运行速度,逐渐让游戏的复杂化成为可能。

1990年,Windows 3.0 版推出,正式加入了多媒体功能,其时正值CD等多媒体娱乐产品开始流行,越来越廉价的PC已经开始为普通家庭用户,特别是学生所接受。当PC的功能被形容为“可以听音乐,玩游戏,学习,工作,打字……”等多功能机器的时候,潘多拉魔盒就被打开,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当年,除了英特尔的80486处理器以外,还有Cyrix公司的5x86、AMD的5x86同属486等级产品,以价廉物美在中低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为购买能力有限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由于所有X86生产厂商的努力,配备486处理器的PC成为当今不少成熟的电脑用户的入门机种。而在众多的处理器厂商中,英特尔凭借生产规模和市场营销能力,加上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成为90年代初期PC平台的最佳配对,“Wintel组合”的黄金时期,也正式拉起了序幕。

从1982年到1992年,英特尔带领PC经历了286到486时代,十年间,随着个人用户对娱乐等其它要求的觉醒,PC不知不觉逐渐完成了从商用领域延伸到个人娱乐领域的进程,尽管从今天看来,256色的游戏画面和MIDI音效相当原始落后,双速的CD-ROM播着刚刚试验数码录音的CD碟也显得音质刚硬,然而,PC的娱乐启蒙时代,已经到来。

风驰电挚九十年代:给我一颗奔腾的芯

1993-2000

由于AMD,Cyrix等公司均在386和486处理器上穷追英特尔不放,而且X86的命名并非英特尔专利。为了以正视听,英特尔在1993年推出第五代处理器的时候,并没有遵循原有的规则命名为“586”处理器,而是采用全新的Pentium(奔腾)标识来加以区分。奔腾处理器的工作频率从75HMz到120HMz不等,采用Socket 4架构。在推出奔腾处理器的同时,英特尔启动了著名的“Intel Inside”的营销计划。一时间,拥有一颗奔腾的芯成为当年电脑用户的时髦用语。

其时,AMD和Cyrix都分别以K5和6x86处理器迎战,由于奔腾处理器在整数运算和浮点运算上表现不俗,而同时代的K5和6X86都各自在整数运算和浮点运算上有明显的劣势,再加上英特尔在处理器的产能和营销手段上占优,因此逐渐拉开了竞争距离。

不过,奔腾处理器并不是90年代中期的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产品。在1995年,微软发布了它历史上最为革命性的产品——Windows 95操作系统。Windows 95极为便利的图形操作和丰富的多媒体应用特性令PC市场掀起了又一波更新换代的狂潮。无论是老一辈的386或486电脑用户,还是新入门的新手,都为之折腰。利用Windows 95看图、玩即时战略或者SLG甚至第一人称视角游戏,远远要比在单任务操作系统DOS下用键盘输入命令要简单直接,利用Windows 95听歌,看VCD,对个人用户的便利性和私隐性也强于普通的音响和VCD机。PC的多功能娱乐应用,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如果要游戏玩得迅速,VCD看得爽,很多用户马上会想到配备一个频率更高效能更好的处理器。

在这种大环境的需求下,1996年,英特尔上市了带有MMX(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指令集)技术的Pentium MMX处理器。奔腾MMX处理器是上世纪90年代英特尔最为人乐道的产品,尽管它被英特尔锁了倍频,但是超外频能力的强大出人意料之外,为此,不少电脑玩家开始尝试超频,从而奔腾MMX也培养了第一代的DIY发烧友。号称拥有450万个晶体管的奔腾MMX处理器,工作频率从133MHz起跳,直到233MHz。

超频后的奔腾MMX处理器犹如阿拉丁的神灯,对加速游戏以及各种应用程序起到了立杆见影的效果,同时为英特尔的处理器效能赢得了极高的美誉度。时至今天,在经典的超频产品中,奔腾MMX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1998年,英特尔发布奔腾2处理器。奔腾2是英特尔历史上第一款外频提升至100MHz的产品。就在奔腾2发布的同时,英特尔针对PC市场上日益明显的市场细分需求作了区隔,发布了频率为266MHz、300MHz的赛扬,作为廉价入门级产品,一般面向对整机性能要求不高的办公或者入门用户。由于“阉割”了二级缓存,因此赛扬处理器历来不敌同等级的奔腾级处理器。尽管如此,由于售价便宜许多,因此这些年来,真正为英特尔赢取市场份额的,就是赛扬系列处理器。

1999年,英特尔正式推出了奔腾3处理器。奔腾3处理器从450HMZ开始起跳,拥有950万个晶体管,更重要的是,它新增加了能够增强音频、视频和3D图形效果的SSE(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数据流单指令多数据扩展)指令集。不过带有SSE指令集的奔腾3风头依然不是当年最强劲的,因为英特尔发布的带有128KB二级缓存的赛扬300A处理器由于可以把FSB从66MHz加至100MHz,因此超频性能十分优越,而超频后的效果更为发烧友赞口不绝,在许多年后的今天,提及超频王,骨灰级发烧友依然乐意把赛扬300A放在首位。

在整个90年代中后期中,尽管微软先后发布了震撼人心的Winodows95和Windows 98,尽管优秀的单机游戏,例如C&C系列、魔兽系列、Doom系列层出不穷,尽管优秀的应用程序,例如Photoshop系列,微软Office、IE系列不断更新,但是在“硬件搭台,软件唱戏”的单机软件黄金年代,用户依然不能畅快感受PC应用娱乐所带来的“快感”,因为无论是英特尔还是AMD,其处理器的发展落在软件发展的后面,对很多用户而言,“处理器还不够快,处理器还需要超频”成为硬件不断升级的第一理由。但是,很少人想到,在2000年以后,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过千禧年代:时代改变了……

2000-2004

2000年年末,英特尔发布了奔腾4处理器,最早的奔腾4处理器搭配英特尔自家的850主板芯片组。英特尔把它完全跟Rambus内存捆绑销售,售价非常昂贵,销售一年多来销量并不好,并且引发了台湾芯片组三巨头(威盛、硅统、扬智)、众多主板厂商和内存厂商的一致反对,英特尔后来结束了跟Rambus的合作,推出新一代的845D芯片组。接着,在2003年,英特尔推出875和865芯片组,正式支持FSB800和双通道内存。英特尔的奔腾4处理器也放弃了数年来从奔腾1换成奔腾2,从奔腾2升到奔腾3不断变化的命名规则,尽管核心从Willamette演变成Northwood、和Prescott,针脚从Socket 423演变为Socket 478和Socket 775,“奔腾4”这个称呼却一致没有变化,便于市场营销推广。在整个奔腾4系列中,以加入超线程技术的成就最为显着。集成超线程技术的奔腾4处理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同时处理多任务,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时至今天,在不少用户看来,超线程几乎已经跟奔腾4完全挂钩。

在奔腾4长达五年的推广周期中,英特尔开始发现,世界已经变得不同了,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的环境发展都出乎英特尔的意料之外。太多的变数让昔日的巨人英特尔穷于应付。英特尔的处理器研发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英特尔整个奔腾4处理器系列当中,以Prescott核心所受的批评最多。它虽然拥有1MB的二级缓存,31级的超长管线、13条SSE3指令集和0.09微米工艺制程支持,但是耗电量和发热量相当惊人,效能提高也不多,在一些基准评测中甚至比前任Northwood核心的产品要差。英特尔的工程师们陷入空前的反思——是什么导致了英特尔进入千禧年以后,难以拿出像486、奔腾MMX、赛扬300A那样经典的产品?!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自2001年微软发布Windows XP以来,业界近几年在32位应用程序和单机游戏开发上已经面临登峰造极的境地。硬件设备已经不再成为商业办公、网上冲浪、家庭娱乐学习等应用的瓶颈。自2001年以来催生的网上游戏、数码照片、网上音乐和电影分享等应用,一般的PC也应付自如。很多发烧友升级新硬件,仅为追求在游戏上的点滴提升。在新的应用模式没有明朗化以前,PC的升级浪潮已经减缓。

此外,用户的兴趣和需求已经逐渐从固定的台式机平台转移到移动笔记本电脑和像手机和掌上游戏机这样的手持设备上。在中国,经过十年的培育,上网网民今年才刚破一亿大关,但是2005年中国已拥有手机用户3.93亿。从1971年英特尔推出第一款处理器开始,英特尔在2000年以前的每一款处理器产品都恰好迎合了当时市场的客观需求。但是而二十世纪的市场也要求以英特尔为首的硬件厂商不断提升效能以配合应用的速度。但是二十一世纪到来以后,市场的重心已经转移,用户不但需求更快的电脑,而且还需要更有效率、更方便的应用。随之,在游戏方面效能突出的AMD和在手机领域耕耘多年的德州仪器,都大放光彩。坚守提升PC频率理念的英特尔,面临着多方冲击。无论是厂商客户还是最终用户,都要求英特尔拿出能够符合新形势需要的产品。

英特尔也的确拿出了符合新形势的产品,不过这次跑出的不是台式机处理器,而是在2003年发布的移动笔记本平台——迅驰。迅驰平台的处理器由英特尔的以色列海尔发团队研发,并没有过多强调频率,而是强调整体运算效能以及能耗。并且强调整个平台的无线互联应用。迅驰推出后大获成功。不仅掀起了WIFI的应用潮流,而且让移动产品成为英特尔最赚钱的部门。在2005年,英特尔在产能紧缺的情况下,优先把厂房产能调配给迅驰,造成跟奔腾4处理器配套的主板芯片组缺货。英特尔台式机处理器和芯片组所面临的困难,在迅驰的风光大卖面前,更显突出。

从产品技术的角度出发,很容易得出结论——英特尔的设计思路,就是追求稳步按照摩尔定律前进,不断提升处理器的工作频率。奔腾4一直沿用Netburst架构设计,追求超长的管线。这样设计的后果就是导致漏电严重,从而引发耗电量和发热量剧赠。而设计人员的经验证明,性能提升40%左右的处理器,晶体管数量差不多要翻一翻。

解决漏电的办法不少,例如采用新型的硅材料SOI(绝缘硅),AMD正是采用这种办法。但整个制造工艺将更加复杂,AMD的K8处理器的良品率不高也正是这个原因。英特尔也有“高K”材料,声称可以把漏电量降低100倍左右。但是这不会在目前马上实现,何况,这也不是提升效能的根本办法。

在市场和技术的迫切需求下,英特尔新任CEO欧德宁上任以来,逐渐改变先前以技术导向的发展方向,提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来发展。而英特尔的研发部门需要马上考虑的,就是如何才能研发出适合用户新需求的技术和产品。

双核元年迎面而来:重新上路 VS. 全新上路

2005-2006

转换思路的英特尔工程师重新开始思考:这十年来,芯片生产已经成功跨越了0.25微米、0.18微米,0.13微米、0.09微米、0.06微米。如果芯片生产仍然能以3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那么在十几年之后,就必然会面临0.05微米的物理极限。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研发下去,“用一块巨无霸式的芯片基本只有40%的提升水平”,“但两块相对较小的芯片,能够提供70%到80%的性能提升”。

在英特尔看来,未来的处理器依然要同时面临大量多任务的处理,同时在今后,PC的角色即将从个人用户娱乐工作设备延伸为家庭数码娱乐中心。PC将承担家庭各种设备互联的主角。“数字家庭”概念将贯穿今后PC的发展。尽管“数字家庭”的概念已经在英特尔这几年来的开发者论坛峰会不断被提及,但是英特尔一直没有描绘出具体的情景和相关的设备。2005年,随着宽带的普及、BT下载、IPTV、HDTV、网上音乐和网游的大量应用开始浮出水面。电脑用户已经开始体验到,他们往往需要一边BT下载视频或者把视频文件压缩成为PSP游戏机可看的格式,一边打着魔兽世界或者看着HDTV。在这种体验下,英特尔原有的带有超线程技术的奔腾4处理器,未必能够应付自如。

在这种思想下,英特尔开始考虑采用双核甚至多核处理器的设计。因为多核处理器在多任务的效率上和功耗上与英特尔所设想的未来应用之需求相符。 在英特尔的蓝图中,Intel把单核处理器原理比喻为一名厨师。一位厨师在同一时间只能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因此客人点的下一道菜必需等上一道菜完成后才可以继续。虽然我们可以进行多项任务,但实际上每一个线程只能处理一个工作,Intel把它比喻作原始人只懂起一个炉头做饭。而超线程的单核处理器就好比一个厨师用两手同一时间熟两个食物,虽然效率会比单线称处理好些,但还是有很多限制。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用两个厨师同时做两道菜——也就是双核处理器。

在功耗上,双核处理器也意味着可以打破原来单核处理器随着频率上升而发热量暴涨的恶果。因为热点是在处理器的正上方。至于双核心,实际上有两个热点,每个Die上一个意味着发热更均匀了,那也就意味着更好的散热。而且,用户可以在一个核心上运行一个单线程程序,同时关闭另一个核心。当一个核心温度过高时,还可以让第二个核心接替第一个核心工作。每个核心的温度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温度降低了,漏电量也得以降低。

此外,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对企业用户来说,电子邮件使用使网络流量增加,ERP及数据采集等应用都需要强劲的运算能力。网络安全的措施,也增加了计算性能的负担。对服务器虚拟化等新的应用模式都对处理器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数据量的急剧增加甚至使得企业用户也开始考虑构建自己的数据中心。使用多核处理器,企业用户不增加硬件占地面积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处理能力,刀片式服务器将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英特尔所预期的种种情况表明,面对未来多任务,低功耗的电脑发展前景,采用双核甚至多核处理器,可以为企业带来更节省成本的便利,可以为“数字家庭”方案带来顺畅的视听体验,因此,2005年,当英特尔开始全力催谷数字家庭概念的时候,台式机的双核处理器平台,就提到日程上来。英特尔前CTO,现任数字企业部主管基辛格也表示,尽管从单核到多核需要很长的的过渡期,但是未来一定是多核处理器的世界。

然而英特尔并不是多核处理器的第一个发明者。在上个世纪末期高端服务器开发者,比如HP、IBM就已经提出这类可行性设计,并且成功推出了拥有双内核的HP P把A8800和IBM Power4处理器。这类处理器已经成功应用不同领域的服务器产品中。但是这类处理器相当昂贵,不能普及。英特尔需要做的,是在X86架构的台式机平台,拿出价格和性能能够被大家接受的新品。

2005年4月,英特尔发布了双核心台式机处理器以及相关的主板芯片组。全新的处理器被称为Pentium D,D的意思为Duo(双),先前的研发代号是Smithfield。它采用2个Prescott核心及0.09微米技术生产。Smithfield内核每个核心拥有独立的1MB二级缓存及执行单元,同时Smithfield处理器支持800MHz FSB。因此Prescott处理器的所有功能几乎可以在Smithfield上看到。不过,由于Smithfield核内需要增一个“arbiter stc”仲裁装置来协调两个核心的工作,因此Smithfield的核心尺寸将是Prescott核心的2.1倍。

第一批首发的Pentium D的型号包括Pentium D 820, 830和840,频率分别对应2.8, 3.0和3.2GHz。由于英特尔放弃了开发频率更高的处理器,改为重点布局Pentium D,为了回应人们对英特尔放弃坚持摩尔定律的议论,英特尔数字家庭事业部副总裁麦当劳指出:“目前恰逢摩尔定律四十周年,这一里程碑事件对英特尔尤其有着重要意义。依照摩尔定律,您将可以获得日益增强的计算能力,而同时成本不会保持相同幅度的增加。这也正是双内核处理器的意义所在。”

为了让Pentium D更吸引人,英特尔在Pentium D中引入一些新技术,比如支持64位系统的EM64T技术、EIST技术(增强型Intel SpeedStep技术)和英特尔的为下一代处理器开发的加强型安全技术“XD bit”。由于英特尔也在2005年的单核处理器引入此类技术。因此Pentium D处理器最独特之处就是支持Vanderpool虚拟化技术和LaGrande安全技术。早在2003年的IDF英特尔就已经公布了Vanderpool技术。在英特尔的规划中,Vanderpool是针对个人电脑的虚拟技术,它可以将电脑分离为若干个可以独立工作的虚拟电脑,这些电脑可以访问相同的资源。Vanderpool技术的推广成败也关系到英特尔双核甚至多核计划的成败。

就在发布Smithfield核心半年以后,英特尔十月再次发布了采用新工艺制程,以0.065微米技术生产的Presler核心Pentium D处理器。在整个2005年,英特尔如此频繁地推出台式机处理器新品,实属近年来罕见。而Presler实际由两个单核心构成,有些人认为这样设计依然属于简单的双核心并行。真正的共享二级缓存的双核心产品至少要等到2006年末才会推出。

就在台式机双核处理器频繁出招的同时,英特尔也加快了服务器双核化的进展。原定于2006年发布的、面向四路或更多路服务器的双内核多路至强处理器MP(代号为 "Paxville"),抢在2005年10月就提前发布。然而,更令人关注的是目前英特尔最为看重的移动处理器领域,英特尔本来凭借Pentium M在这个领域占据绝对优势。但自去年AMD发布炫龙移动处理器以来,业界更为关注已经在工作效能和功耗等方面做得很出色的以色列海尔发团队,还能祭出什么武器让人眼前一亮。

2006年1月,这个答案正式揭晓,英特尔正式发布了迅驰的第三代移动平台,也就是俗称的Napa平台。其中代号为Yonah的移动处理器采用双核心架构,英特尔称其完全革新了原来的单内核Pentium M处理器的架构。不同于其它双核心处理器,Yonah所拥有的2MB L2缓存由两个物理核心共享。因此Yonah开发者不用面临如何协调缓存工作一致性的问题。为了减小功耗及降低对散热系统的要求,新的Yonah处理器将支持特殊节能技术,允许在处理器低负苛情况下停用其中一个核心。可以说,Yonah是第一个整合完整的PC处理器。

随着Yonah的发布,英特尔的双核计划终于在台式机、服务器和移动笔记本电脑上全面开花,在2006年完成了双核化的第一阶段全面布局。2006年也成为英特尔的双核元年。从Intel的处理器发展计划来看,自从Pentium 4和Pentium M之后分道扬镳的台式及移动式处理器,在2007年将合而为一。这也标志着英特尔的所有处理器,届时都会在“效率和能耗”的平衡下统一完成切换跑道的进程。

双核的研发进程在不断进行中,英特尔的市场营销计划也在不断变化。2006年1月,英特尔在短短数天内先后推出了新的标识和用于台式机的欢跃平台。放弃了多年来已经被世人所熟悉的“Intel Inside”,英特尔的CEO欧德宁表示,新商标在视觉上的改变正是公司所要求的效果——它将更有动感。凭借这次换标和把台式机芯片变得更平台形象化,英特尔向世人表明,它把业务的核心由单个的芯片转移到整个应用平台或解决方案上来。处理器芯片的前景是把家庭、商业与学校的数字媒体和网络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上。

早在英特尔上任CEO贝瑞特领导英特尔的时期,贝瑞特已经提出了把“Intel Inside”改为“Outside”的构想,直到现在,英特尔逐渐把这个构想通过平台的形象化表述来实现。目前,已经有多个品牌机厂商采用多核处理器,用于数字家庭电脑中,英特尔所描绘的一台电脑、一个遥控器可以包容一个家庭中的大部分工作、通讯、娱乐项目的设想,正在一步一步实现。自1971年英特尔生产出第一款处理器以来,全球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步伐在不断调整节奏,用户对电脑的使用需求也不断延伸和转向,当年“一招鲜,天下先”的产品策略已经在复杂的用户需求和细分市场面前行不通。英特尔是否能够调整好生产关系,适应数码新时代的生产力要求,凭借多核之机再次引发PC应用新一波浪潮?

唯有生产力的真正需求可以作出最后回答。

 
 
更多>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