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农药

   2012-06-08 中国化工报郁红

348

核心提示:  近期的茶叶农药残留事件,再次将农药安全问题引入公众视线,议论之声不绝于耳。  病从口入,公众对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提出零容

  近期的“茶叶农药残留”事件,再次将农药安全问题引入公众视线,议论之声不绝于耳。


  病从口入,公众对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提出“零容忍”的要求。但是,“零容忍”并不能引申为“零使用”。上个月,农业部发布的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安全问题问答指出,如果不用农药,我国肯定会出现饥荒。

 

 

农业部释疑农药残留引关注。(CFP 供图)


  记者通过采访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专家了解到,在有关农药残留问题上,社会公众确实存在一些误解。业内人士表示,行业上下一直在努力构建完善的农药研发、生产、使用、监管体系。
  
  
  不用农药
  农作物至少减产3成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些老百姓认为“农药有残留,不用更安全”。其实,世界使用农药的历史也就200多年。而在这期间,人口增长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对农药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是不争的事实。


  有研究指出,农作物病虫草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但通过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挽回40%左右的损失。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国家,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用农药控制病虫草害从而减少粮食减产是必要的技术措施。

 

 

图为青岛海利尔药业有限公司市场人员向零售商介绍公司的高效低毒产品。 (崔明强 摄)


  山东省农药检定所所长杨理健认为,如果不使用农药,粮食产量要减收30%~40%,蔬菜、果树经济作物减产50%~80%。我国每年农作物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可挽回超过500亿千克粮食的损失。


  “不用农药是不可想象的,对这一点,全球都有共识。”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毕强强调,如果一年不用农药,作物就会损失30%,这个说法是有长期的研究数据支撑的。


  中国化工农化总公司原总经济师郑先海也向记者表达了他的观点:不使用农药是不行的。目前全球的化肥农药使用率为90%。蔬菜、水果长得那么好,都是与化肥农药的使用分不开的。不用农药,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都无法提高。

 

 

  在上月底北京举行的全国西甜瓜擂台赛中,来自河北、山东、天津、浙江等省市的317名种瓜高手带着精心培育的西瓜和甜瓜来参赛。比赛除了比拼西瓜和甜瓜的外观、质量外,农药残留达到安全指标也是夺得“瓜王”的必要条件。 (CFP 供图)

  郑先海同时谈到,农药有残留是很正常的。对于农药残留,不论是茶叶上还是蔬菜、水果上,都是有一个合理的标准的,有残留但在标准之内,就是安全的。包括在茶叶和所有农产品上,不论是日本、美国还是欧洲,全世界都允许有一定的农药残留量,这个残留量对人体是没有影响的。因此,认为有农药残留就是不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很多人对这一点在认识上有偏差。


  根据农业部对于农药残留的解释,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产品(或食品)及环境中的微量农药,除农药本身外,也包括农药的有毒代谢物和杂质,是农药及其他相关物质的总称。残存的农药残留数量称为残留量,以每千克样本中有多少毫克表示。农药残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但如果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会产生对人畜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中的生物造成毒害的风险。


  杨理健认为,近两年,“海南豇豆”、“催熟香蕉”、“西瓜裂瓜”、“避孕药黄瓜”、“费县毒花生”、“青岛毒韭菜”、“有机食品曝光”等事件之所以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反映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也凸显公众对农药基础知识认知度不够,使人们对农药产生了疑惑,把农药看作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万恶之源。一些媒体宣传上也放大了农药毒性和危害性,认为化学农药最好不用,把农药“妖魔化”了。


  据农业部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可以这样概括,即近年不断好转,总体现状较好,但仍存在隐患。具体来说,一是全国每年3~5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显示出逐年好转和大为改善的趋势。不仅表现在农药残留超标率逐年持续下降,已从10年前的超过50%到目前的10%以下;残留检出值也是明显降低,10年前检出超过1毫克/千克农药残留量的蔬菜数量较多,但现已很少见,仅偶有检出。二是目前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总体较高,如稻米和水果高达98%以上,蔬菜和茶叶也达95%以上。


  另外,为确保农产品安全,我国对农药安全性进行严格管理,农药登记需要进行两年的18项急性、亚慢性和慢性等安全试验,决不批准致癌致畸等安全隐患的产品登记。我国还对高毒农药的生产采取了最严格的管理,先后禁止淘汰了33种高毒农药,其中包括甲胺磷等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仍在广泛使用的产品,同时大力发展生物农药。


  目前我国高毒农药的比例已由原来的30%减少到了不足2%,72%以上的农药是低毒产品,农药安全性已大幅提高。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农药比以前的更加安全。需要补充的是,在制定残留标准时增加了至少100倍的安全系数,因此残留标准具有很大的保险系数。理论上讲,即使误食残留超标农产品也可能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善用农药
  不只是生产企业的事
  
  
  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农药安全性已大幅提高,但也并不是绝对安全的。目前农药残留状况尚不稳定,仍然存在着一些风险隐患。如南方地区夏季由于病虫害发生重、农药使用量大,易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又如在实施反季节栽培情况下由于农药用量大并且不易降解,也易引起农药残留超标;还有随着国内外残留限量标准的提高或监测农药种类的增加、原来不超标的农产品变成了超标;特别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产业规模太小,有众多千家万户的农民分散生产和经营,加上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难以真正做到,造成监管更加困难。同时,我国农药残留的标准数量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少。


  毕强认为,现在安全的农药非常多,很多生产企业都在积极开发高效低毒的农药,包括用在茶叶上和蔬菜、水果上的。同时针对用药,国家实际上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如什么药在茶叶上能用,什么不能用,什么时间用,每种不同的农药有着不同的残留期,在茶叶上有很多农药规定就是不能使用的,或在收获前多长时间不能使用。关键是使用者能不能正确选择农药和使用农药。企业把农药销售给零售店,零售店给农民推荐的时候,经销商本身的植保水平就不高,没有丰富的植保知识,而农民可能光考虑有效,不考虑残留。


  还有业内人士坦率地表示,农民只要效果和性价比,还有种植收益,却忽略了环境污染和可持续性问题。目前对于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是农民不知道用什么、怎么用;生产假药和高毒农药的黑窝点数量上甚至超过正规企业;经营农药的药店多得数不清。


  杨理健表示,农药监管能力与需求也不适应。以农药生产和使用大省山东为例,全省农药定点企业多,企业以制剂生产为主。销售企业多,有的无证经营农药。面对众多的生产、销售企业,农药管理体系队伍就显得势单力薄。县一级农药监管工作,有的由农药检定所或农药监督管理站负责,大多数由农业综合执法部门承担。乡镇基本没有专职人员从事农药监管。


  经营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指导农民用药的能力不强。仅山东省的农药经营单位就已超过5万家,平均每个农业县(市、区)超过400家,最多的一个县经营农药的超过6000家。从业人员也超过了10万人。但目前农药市场的经营主体是个体私营,半数左右的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普遍规模很小,好多经营者素质低下,缺乏相应的农药法规政策和应用技术知识,有的经营业户甚至成了假冒伪劣的中转站。有的经营人员对农民用药的指导有限,造成农民超范围用药、超量用药、缩短间隔期用药、多种农药混合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往往引起药害事故。


  农药企业欠缺提供优质产品的能力也不容忽视。例如,山东省农药定点生产企业数量很多,但规模化的大企业少,以加工为主的小企业居多,有50%的企业处在亏损或微利状态,直接造成了企业在产品研发投入资金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全省登记的产品数量有4000个之多,占全国的1/5,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很少。再加上登记门槛的提高,部分正规企业也加入冒证、假证生产农药的行列。
  
  
  用好农药
  齐心合力才能保安全
  
  
  农业部相关人士指出,农药对植物来说,犹如医药对人类一样重要,且必不可少。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减少农药残留。一是全面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二是正确规范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量;三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不断降低农药残留水平。减少农药残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企业、农民各方的共同参与。


  对此,业内人士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个关键措施。


  首先,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实际资源的有效注入,如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对行业整合的政策制定,对具体各级项目指标和资金,都应有意识地往解决残留这个问题上去倾斜。其次,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源头的查处和惩罚力度,技术部门还要对农民进行有效的具有实用性的指导,信息系统和决策部门则要传递真实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再次,需要农药企业的自律和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最后,还要把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社会稳定挂钩,用行政考核等手段来促进各级政府切实关注和解决残留问题。


  杨理健的建议更加具体:要强化和充实省级农药检定机构管理职能,财政投入建立高标准的省农药检定所检测试验中心;在果树、蔬菜、棉花、粮食、花生主产区建立作物农药区域试验站,从事农药试验,对登记后的农药进行风险评定,提出当地使用农药区域布局意见。


  新的《农药管理条例》明确了责任追究的条款,要求农业行政人员、农药监管人员不得经营、推销农药,要加强农药监管人员纪律、素质教育,制定约束措施,保证管理、执法的公开、公正、公平。要利用实施《农药管理条例》的契机,建议争取财政列支农药管理专项和项目支持,加大农药抽检经费投入,增加抽检数量,扩大抽检范围;设立举报奖励基金,大案要案奖励基金,农药废弃物处理基金;做到农药监管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设备。


  要定期向农民推荐低毒、高效、环境友好型农药,利用电视、杂志等宣传普及农药禁限用规定、识假辨劣、科学选购、合理使用、依法维权等知识,提高广大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者的法制意识和安全合理用药水平,努力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要积极推行低毒农药、生物农药政府补贴和蔬菜、果树小作物用药登记试验补贴制度。农业部已经在全国搞试点,山东是在寿光、安丘、栖霞进行蔬菜、果树试点,一旦成熟,推广起来,就是我国继良种、粮食、农机补贴以后的又一补贴政策,解决小作物“无登记的农药可用”和农残超标难题。扎实抓好瓜果菜食用菌标准化规划落实,确保瓜菜和水果的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主要产区基本实现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开展农产品准出许可工作,先对基地生产的农产品进行跟踪监管,对其产品进行抽检,发放准出证明。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