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优化矿区服务的调查

   2011-05-13 石油石油

136

  随着长庆油田的大发展,长庆油田矿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秋时节,记者在长庆石油勘探局采访时看到,目前,长庆油田分布于陕、甘、宁三省区的矿区,以其城市化的气质、温馨的服务、浓郁文化气息,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美好画卷。

  城市化家园提升生活质量

  “太好了!太好了!”10月8日,在甘肃庆阳马岭镇中寨村居住了30多年的长庆钻井总公司职工王侃志,在西安市兴隆园小区自己正在装修的房子前激动地对记者说:“我都快退休了,还能在这里住上大房子,这在原来想都不敢想啊!”同王侃志一样,由于油田住宅建设城市化战略的实施,目前,长庆油田已有3万多户石油人先后从陇东、陕北等油区的偏远山区搬出来,在西安、银川、咸阳、延安等大中城市安家落户。

  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井架下面支口锅,采油树旁安个窝”是当时石油工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在一线工作10多年的职工没有一处固定的住所是很正常的事。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拓展,长庆油田曾建了一些大小不同的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基地,但这些基地以服务生产为主,且大多位于偏僻的山沟或荒凉的戈壁,年龄大点的职工甚至已在大山、深沟度过了三代。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油气开发大场面的形成,长庆油田把改善石油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加快油田发展的同时,本着“让老职工先受益,让一线职工先受益”的原则,下功夫给职工办实事,在完善配套咸阳、延安等中小城市基地的基础上,到本世纪初,又在西安、银川两个靠近油田的大城市建成了5个现代化小区,其中一个小区住户规模超万户。

  在地处银川万户规模的燕鸽湖小区和位于西安7000多户规模的泾河园小区,一半以上的住户是钻井、采油等一线离退休职工。从甘肃庆阳的山沟沟搬到泾河园小区居住的退休职工梁万科告诉记者:“昔日在油田一线辛苦了一辈子,如今80多岁还能安居大城市,就医方便,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和各类老年人活动也方便。现在,我觉得自己比原来精神好多了,就连腿脚也比原来灵活了!”

  温馨家园构建和谐生活

  “水管子漏水了,赶快给4411打电话,让维修队的人来修!”“大过节的,都放假了,往哪里找人啊!”

  这是10月2日上午9时许,住在长庆油田西安兴隆园小区的小两口的一段对话。

  让小两口没有想到的是,维修队不但有人值班,而且5分钟后就赶到了家里。长庆油田所有矿区均开设了24小时值班电话,无论什么时候,只需打一个电话,就会有人上门服务。这只是每个住宅小区设立的众多服务项目中的一项。兴隆园服务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生活无小事,这些事情解决不好,轻则影响居民情绪,重则还会影响企业形象。”

  长庆油田矿区服务系统以这样的服务理念、站在这样的高度,在各矿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长庆油田把居民对服务的满意率作为考核各个矿区政绩和管理人员能否胜任的核心指标,纳入责任管理。

  燕鸽湖物业服务处负责管理着长庆油田目前最大的小区——燕鸽湖小区,住户多、成分复杂,1万多户住户,来自41个单位,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的老年住户达3000多户,其中单身老人和职工遗属达86户,服务难度大。针对这种情况,燕鸽湖物业服务处采取差异化服务策略,对普遍问题靠前设立服务点及热线电话服务,对特殊住户发放便民卡、建立信息档案,对孤寡老人采取定楼、定户、定人、定期上门包户服务等,受到居民好评。居民高兴地说:“在这里,我们需要的,物业部门都周到服务了,就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物业部门也提前想到和做到了。”

  文化型家园培育社区品牌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高。长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把创建学习型社区和文化型社区作为矿区建设的目标,着力打造具有石油特色的个性化社区。

  进入10月份,陕北的天气已经很冷了,但是家住延安市长庆河庄坪小区住宅三区的张大妈,每天晚上总要抽出半个小时时间,在家门口文化广场的健身器械上,伸一伸腿,扭一扭腰,锻炼一阵子。“年龄大了,身体最重要,现在我们不但可以在小区的花园里打牌,还可以在家门口的健身器械上锻炼身体,真是要甚有甚(陕北方言指要什么有什么)。”张大妈逢人便说。

  河庄坪小区在1993年就已投运,在长庆油田小区中属于老字辈。河庄坪小区物业服务处负责人孙常印说:“河庄坪住宅区虽然建得早一些,但在文化设施建设上没有欠账。目前,服务处在每个分区都开辟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多功能健身器材及户外棋牌桌椅,建设了羽毛球场、篮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为居民提供了体育文化娱乐场所。”

  河庄坪小区文化建设只是长庆油田矿区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在陕西礼泉和靖边县的两个长庆油田小区,其以优美的环境、标准化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双双晋升为国家级“绿色文明社区”。

  现代化的小区,不但给石油人创造了温馨、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也为推进当地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摄影徐志武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