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东“铁人”——记胜利油田河口采油一矿五队郭同建

   2012-01-25

103

    21年了,郭同建还依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埕东油田的情景。

    1990年7月的一天,刚毕业的郭同建,乘坐一辆东风卡车,来到了胜利油田河口采油一矿五队。满目的荒凉顿时使他心里凉了半截。在见识了埕东油田漫天的风沙、滔天的海潮和肆虐的蚊虫后,年轻气盛的他,内心更是一片茫然。

    在那段苦闷的日子里,他听老师傅讲起了铁人王进喜用身体搅拌泥浆的故事。王进喜的爱国奉献精神强烈地触动了他的内心。后来,他阅读了大量介绍王进喜的书籍和资料,铁人精神像一股新鲜血液一样注入他的身体。同时,发生在他身边的石油故事也深深地影响着他。

    那时,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只要油区供电线路跳停导致油井停井,不管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腊月,职工们不用组织,都会主动来到队上抢开井,直到全面恢复生产。那是一种怎样的为集体无私奉献的精神啊!年轻人干事创业的激情被充分激发出来,他决心做一名“铁人式”的石油人,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石油事业。

    工作刚开始,令他苦恼的是,在学校里学得很多知识都用不上,而且生产实践和理论知识差别很大。要想干好工作,必须从头学起。于是,他虚心向老师傅学习经验,不论干啥活,都有一股不问明白不罢休的认真劲。一位老师傅曾经这样评价他:“郭同建并不是那种一看就会、一学就懂的年轻人。但是郭同建是我见过的最勤奋、最刻苦的年轻人,他的成才是他日积月累、勤学苦练的结果。”

    埕东西区开发初期,面对油井油稠出砂、油井免修期短的不利局面,他主张在每口新井投产前先接放空管线排砂放喷,使新井投产成功率逐步提高。冬季低温使稠油井因堵管线而停产,他提出井口掺水的方法,解决了稠油开采的难题。后来,埕南油区大量采用空心杆泵上掺水工艺,使一口口“冬眠井”复苏。

    一年冬天,为了完成全年生产任务,采油矿开展了原油上产会战活动。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白天跑现场,协调指挥生产,晚上挑灯夜战,创下一个月连续30天值班的纪录,被大家称为“埕东铁人”。

    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干,他由技术员成长为一名基层管理干部。

    2009年9月15日,在做完声带息肉切除手术的第二天,任采油七队指导员的他对妻子说去医院复查,却偷偷赶到队上上班。当天,埕22-斜73平衡块松动移位,需调平衡。郭同建找到维修班职工王军昌,几次张嘴却说不出话来。他想了想,用两只手握拳用力向下比画,接着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做拧开关的动作,又用笔在桌子上敲了敲,然后指了指王军昌和自己,向外走去。

    面对一连串不规范的哑语,王军昌挠了挠头皮,蒙了。郭同建见状,只得费力地咽了一口唾沫,从嗓子眼里艰难地挤出几个字:“锤头、套筒扳手、撬杠、你、我,一起去!”恍然大悟的王军昌看到指导员痛苦但又坚毅的表情,被他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感动。

    2010年8月13日,大雨过后,被水围困的埕3-1井需更换电机。郭同建带领四名职工,将200多公斤的电机抬到小船上,载到油井旁边。他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水里,利用倒链将旧电机卸下,将新电机升到2米高的支架上。在水里奋战4个小时,他们将油井成功救活。

    在担任采油七队指导员的五年时间里,他就“如何加强队伍管理、树立职工积极向上的工作信念”这一命题,推出“班组自我评价机制”,通过职工自我评价班组管理水平、职工工作质量、安全生产状态等内容,强化职工责任意识,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21年来,他用两脚泥水诠释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用办公室深夜的灯光照亮了基层队伍健康发展的道路,用无怨无悔的青春书写着石油人无私奉献的动人篇章。

    (李大伟)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