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原北京石油学院张怀祖老教授

   2011-12-27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实习记者 魏泓飞

137

 
  92岁高龄,依然对祖国每天发生的大事有着清晰的了解;退休近20年,却依然忧心着我国石油、天然气不能自给自足的现状;曾为祖国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却一直过着低调、朴素的生活,这就是记者见到的原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工学教研室副主任张怀祖老教授。

 张教授出身学术大家:父亲张子高是我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任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副校长;姨父戴芳澜先生曾担任中科院植物病理研究所所长。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自小就有与胡适等名流来往的机会,也自小有了心系祖国的宽广胸怀。

 张教授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工程专业。1947年清华大学建立化工系,他应邀参与化工实验室的组建。“西南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联合组建,所以说起来我的小学、中学、大学都在清华度过。我一直希望能做到‘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在从事科研教学的岁月里,张教授不断地追求进步,一直把祖国的需要,看成前进的最大动力。

 1953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将清华、北大等几所高校同石油相关的院系集中起来,组建了北京石油学院,张教授成为炼油系的第一批教师。在这里,他为新中国的石油化工事业做出了诸多贡献。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从中国撤走了所有援助专家和设备,用来润滑扩散泵的油品供应立刻告急。扩散泵被广泛用于制造高真空环境。这种环境是空间、电子、机械、化工等多个领域必需的生产和实验条件。张教授临危受命,着手研制扩散泵油。

 “第一步是要把沸点在460℃到480℃之间的碳氢化合物分馏出来,因为范围窄,每次操作得到的油很少,所以工作量特别大。”当时的实验情景,张教授现在依然记忆犹新。提取出需要的馏分后,他又创造性地采用粉尘吸附法去除芳香烃、异构烷烃等组分,并实现废物再利用,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随后张教授一头钻进工厂,花了半年时间,选择原料、确定方法、设计装置,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变成了工业产品。在小规模的工业试产中,国产扩散泵油“一次试制,一次生产,一次成功”,之后便投入大规模的生产。1964年,这项成果获国家新产品试制二等奖,并在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上获二等奖。

 “我们那时候搞科研不为挣钱,主要是为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这是我最自豪的。”此后,张教授又有多项发明创造被应用到我国军事、工业领域,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张教授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我们国家每年要从外国进口两三亿吨原油,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我特别希望我们国家能实现石油、天然气的自给自足,这就要靠我们新一代的石油科研工作者去努力了。”(王丹 题图摄影)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