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旬,浙江省南部某地,一辆黑色奥迪A6缓缓停在记者面前。来自北方的张明(化名)身材魁梧,近视眼镜上夹着一副墨镜片,向上翻着,颇有几分时尚范儿。
张明的身份是当地一家民营氟化工企业的副总,主抓投资方面的工作。一坐上车,张明便开始兴奋地谈起他近来收购萤石矿的种种体验,这是他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他指着里程表说:“这是去年10月份提的车,这段时间都是开着它到处去看矿。”记者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里程表上的数字是8万公里。
价格一年半涨逾3倍
萤石是一种矿石,其主要成分是氟化钙,而氟化钙是下游冶金、氟化工等行业的基本原料。但这种矿石资源不仅不可再生而且非常有限,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的一号文件宣布对萤石矿的开采和生产进行控制。
于是,萤石的初级加工品萤石精粉的报价呈现直线上涨趋势,从2010年900元/吨上涨到目前接近3000元/吨。这还只是实体经济,资本市场的放大作用更是把萤石概念推上了风口浪尖。A股中氟化工类上市公司如巨化股份、三爱富等均受到市场追捧,尽管上市公司本身都不拥有萤石矿资源,而仅仅是以萤石及其初级产品作为原材料,但市场对他们存有整合萤石矿资源的预期。
局外人看来,萤石矿及其初级产品萤石精粉的价格已经经历了巨大的涨幅,未来的价格走势似乎面临很大不确定性,但从记者此次调查情况看,这个行业里的所有人似乎都觉得,目前的价格还是太低。
金华东方萤石公司董事长吴法灯1969年投身萤石行业,现已处于半退休状态的他在同行口中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在行业内有着很强的影响力。“现在精粉的价格大概3000元/吨,折合1.5元/斤,比白菜还便宜,这能算贵吗?”他反问记者。
1950年,东方萤石作为新中国第一家萤石矿恢复生产,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东方萤石一直是行业内国有企业的一面旗帜。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东方萤石终于因为萤石价格过低、萤石资源枯竭和当地私营企业的竞争而改制,吴法灯成为它的新主人。
吴法灯告诉记者:“以前,萤石市场很混乱,很多人都在私开乱采萤石矿,市场一直供大于求,价格一直很低。80年代出口的行情是精粉58美元/吨,一年全国可以出口130万吨。而且当时出口的精粉要求很高,必须是最高等级。现在不同了,价格580美元/吨都不止,还不是顶级的粉,就是三、四级粉外国人都要。”
为保护萤石资源,我国从1999年开始对萤石实行出口配额许可制度,并一直延续至今。2003年萤石出口的退税率为13%,到了2008年变成反而要征出口关税15%。仅税收政策的变化,就使得萤石出口成本提高了近30%。
而在国内市场,紧缩供给的法令也是一个接着一个。201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下发后,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委公布了《萤石行业准入标准》,对萤石开采和生产建立起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同年5月,国土部和工信部分别下达了2010年萤石开采和生产的控制指标,开采总量1100万吨;2011年,萤石开采和生产的控制指标进一步紧缩至1050万吨。
“不不不,你听我说,这个价格不包含运费,每吨2850元,不可能再便宜了。”一进屋子,浙江武义神龙浮选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爱马就在不停地和电话另一头的买家解释精粉价格已不再是可以谈判的筹码,“我们可以和客户签订长单,但只保证供应量,价格不固定,现在的行情是每个月上调200元/吨。”
供给的减少必然带来价格的上升,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也在给萤石精粉价格火上浇油。周爱马告诉记者:“萤石价格启动并不完全是受到政策的影响,早在2007年,萤石的价格就已经有抬头的趋势,因为当时下游的氟化工发展起来了,如果没有氟化工,光靠以前的金属冶炼这一个用途,开萤石矿永远不可能有现在的价格,只能说是赚辛苦钱。”
而张明对氟化工给上游萤石产业带来的繁荣更是感同身受:“我认为萤石矿价格有继续上涨的动力,萤石不是贵金属,它下游有巨大的工业需求,而且氟化工在中国仅仅是刚刚起步,我能看得到的需求就十分旺盛,只要氟化工继续发展,萤石精粉的价格至少会保持坚挺。”
安全之忧致开采受限
“世界萤石在中国,中国萤石在浙江,浙江萤石在金华,金华萤石在武义。”长久以来这是一段流传于萤石业内的共识。
1917年,中国第一家萤石矿山在武义开采;日本占领时期,约有2000名东北劳工为日本在武义掠夺式地开采萤石矿;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武义当地有超过100座萤石矿山;目前全国萤石开采规模和在建规模的40%来自浙江。但现在,以武义地区为代表的浙江萤石产业正在忍受自身发展不规范带来的痛苦。由于地方政府对萤石矿的安全性、环保条件存在担忧,当地萤石矿的开采受到诸多限制。
截至2011年5月上旬,金华全市有萤石矿297处,其中大型矿3处,中型矿7处,资源储藏量约919万吨,但绝大多数矿场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即便在萤石价格高企的2010年,金华市全市只有12家矿山处于正常生产状态,萤石产量仅为16.93万吨,甚至没有达到生产配额的22万吨。
金华市国土局矿管处处长黄志群告诉记者,地方政府的政策是采矿证到期一家关停一家,因为一旦出现安全或环保问题,相关部门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但是一个公益性探矿行为衍生出来的采矿权卖出去,财政也就收入几百万元,对政府来说,风险和收益不成正比。
地方政府关停当地萤石矿的力度令人印象深刻,金华下属的一个县区政府就曾采取中断炸药供应的非常手段,强制当地3座采矿权证尚未到期的萤石矿停产。
金华地方政府对萤石矿山的态度紧缩了当地的萤石供给,直接致使下游氟化工企业需从外地引进萤石精粉。2010年,金华全市选矿企业消耗萤石精粉100多万吨,其中仅最主要的4大氟化工企业就需要消耗矿石精粉40万吨,以此计算,当地尚未关停的萤石矿产能已不能满足本地主要企业的需要。
黄志群对记者说:“我们是从2010年6月23日,开始采取萤石开采的总量控制的,省里批准新的萤石采矿权需要至少6个要件,否则根本不会受理。但是我们自己也有个疑惑,就是感觉国内氟化工等下游产业对萤石的需求还是应该保障的。环境要保护,资源也要保护,那么下游产业是不是同样要保护?”
事实上,金华及其下属的武义地区对萤石矿开采严格限制的理由十分充分。据粗略统计,上世纪90年代的十年时间内,仅武义地区因开采萤石矿而发生的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就超过200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这无疑是个极大的压力。
身为武义当地第一家民营萤石企业的掌门人,周爱马对安全极为敏感。“金华和武义政府对开萤石矿不是很支持,因为安全因素吧,以前小矿很多,投入不到位。规范的企业稍微好一点,我现在每年都拿出营业收入的20%以上投入到安全、环保和复垦方面。”周爱马说。
目前,全国范围内有1000多家萤石矿企业,年产3000吨到5000吨矿石的小矿山占大多数,据当地萤石矿主介绍,一个规范运转且能带来利润的萤石矿,需要一定规模,数千吨的小矿山不可能满足规范生产的要求。因此,现实中的萤石开采及浮选行业只能用小、散、乱来形容。
吴法灯说:“萤石矿不像煤矿,它每个矿脉的储量有限,而且政府早前规定的开采年限是3年,时限太短,开矿的企业不知道3年后是否仍由自己开采,因此导致很多矿山都拼命开采品位高的矿,企业都是算经济账的,也肯定不愿意进行安全、环保投入,这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
更有甚者,部分不法经营者为了盈利,采取只上报少量产能,而实际上严重超采的方式,来逃避资源税赋和强制性的安全、环保投入。这样做不仅严重干扰了国家对萤石产品产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更将原本应该与开采数量挂钩的部分非生产性成本消灭于无形。
相比于政府的一关了之,随着萤石价格的走高,萤石企业自身盈利能力逐步提升,部分有责任感的公司开始逐步加大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投入。行业中的部分企业正在努力走出低价、低质竞争的泥潭,但诚如浙江当地的一位萤石矿主所说:“萤石价格在目前的高位保持稳定是维持这种努力的必要条件。”
下游企业进军不易
价格在继续上涨、行业在逐步规范,那么下游的氟化工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是否正在迎来进入萤石产业的机遇期?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比想象中要困难。
金石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全国近20年来查明的第一大、第二大萤石矿,是中国萤石资源储量最大的萤石矿企业。但相比于它巨大的资源储量,金石资源在杭州的办公场所显得极为低调和简陋。
金石资源副总裁赵进华告诉记者:“尽管萤石资源与氟化工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但下游的氟化工企业不易朝上游进军。氟化工企业对萤石产业了解甚少,隔行如隔山,会经常在选矿、提纯等生产工艺中遭遇技术难题,但对于我们长期专业从事萤石开采的企业而言,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赵进华或许并不是在夸口。由于长时间破坏性开采,浙江地区很多萤石矿区储藏量已接近枯竭,由于缺乏较高品位的矿石,原先1.3吨到1.4吨原矿就可以浮选出1吨精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目前浙江许多浮选厂需要4吨多原矿才能浮选出1吨精粉。而原矿品位越低,对浮选技术的要求就越高。
除了原矿品位较低,在工艺方面,浮选后的萤石尾矿一般仍含有13%至15%的氟化钙成分,目前一些技术较为先进的浮选企业能够对尾矿进行再处理,可将剩余氟化钙中的50%重新提取。在萤石价格高企、萤石原矿品位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经验确实是萤石企业的一大优势。
撇开技术问题,单从经济角度来说,通过新建方式进入萤石产业似乎也并不那么具有吸引力。周爱马告诉记者:“现在一个年产万吨以上的矿山,重置成本包括各种行政审批至少是数千万元,就算矿石的品位非常好,能卖到1000元/吨,那也要2、3年才能回本。而据我所知,下游的氢氟酸工厂,相同的投资额,1年左右就能回本。”据了解,因为要经过有关部门的环保审批,并不是每一个拥有采矿权的企业,都能建设萤石精粉浮选厂。
氢氟酸与萤石只相差一个环节,两者产品价格之间的差距也还只是数倍而已,从氢氟酸往下到氟化工行业,越后端的产品产值越高,有时原料和产品之间的价差达到数十倍。
三爱富董秘李莉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的产品价格基本上是以万为单位的,而且大多数是10万以上,萤石的价格是以千为单位的,如果萤石涨10%,我也涨10%,不仅能覆盖萤石的上涨,还能有更多的利润空间。所以,拥有萤石资源对上市公司的产业链是一种保证,但目前萤石的价格上涨还不至于影响到企业的业绩。”
浙江当地一家氟化工上市公司不愿具名的高管也对此表示赞同:“在氟化产业链中,萤石矿所占的成本比较小,不会对公司构成成本压力,相反,氟化工企业倒是可以享受萤石目前小散乱产业现状的红利。上市公司对购买萤石企业不是很有兴趣,因为收购萤石矿企潜在风险太大。”
不过,虽然上市公司对萤石矿并不感冒,但民间的矿山收购交易仍然相当活跃。在萤石的传统产区武义,很多当地矿山老板都已经开始到全国各地去买矿,其中福建、内蒙和江西是他们扎堆的热门投资目的地。
刚刚收购了2个萤石矿的张明撇撇嘴:“现在福建探明的可采储量比较多,很多人都去了那边,不过我们考察矿山的两个条件,一是要有附带的浮选厂,因为现在矿石的品位都很低,长距离运输矿石划不来;二是每年的开采配额必须要足够,一两万吨我感觉都太小。而上市公司嘛,大多矿的运作很不规范,上市公司想要让买进来的矿规范运作,可能还不如直接到市场上去买精粉来得方便。”
张明话音未落,手机铃声就响了起来,张明熟练地掏出笔记本,草草记下了4个萤石矿的基本资料,抬起头对着记者笑了笑:“看来我又要去趟内蒙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