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2003-05-27

109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影响。其影响究竟有多大?这是当前党和政府、经济学家及社会各界人士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韩康对此有一番深入的研究。韩康的观点独树一帜,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走势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分析与对策。 
    
  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乐观

  主持人:韩教授,从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看,许多专家的看法还是比较乐观的,认为非典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是暂时的,全年的经济运行会出现‘U‘字形增长态势,到今年的八、九月份,最晚第四季度就会迅速回升。您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而且擅长于宏观经济分析,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韩康:我的观点是,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乐观。这种影响不仅是短期的、局部的,而且由于其涉及领域相当广泛,因而还具有滞后性和扩散性。我个人估计,非典对中国经济带来的直接冲击至少还将维持6-8个月。

  非典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突发性流行,使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面临新的挑战。已有西方学者指出,这是一个全新的人类学课题,要完全搞清这个灾难性事件的机理,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理性思维和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如果在非典本身的蔓延尚未结束的时候,就对其给经济带来的影响作出乐观的判定,这至少在学风上是轻率和不严肃的。

  主持人:您的观点非常新颖,也非常另类。但是,那些主流观点也并非空穴来风,特别是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家统计局的专家,他们有大量的数字为依据。比如,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出现了9.9%的高增长率,之后的4-5月份的经济增长态势也未出现大的波动,今年1-4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30.5%等等,再加上非典疫情目前已经得到初步抑制,防治工作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所以,他们认为乌云很快就会过去。您是怎么分析的呢?

  韩康:我首先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的。有三个方面的理由:

  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决定了非典的影响面比较大。

  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性的商品交换活动,特别是以人为主体的交换活动。中国的市场经济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经济和虚拟经济尚不发达,电子商务也不成熟,以人为主体的市场交易形式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大多数领域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为防治非典而对社会交往活动的控制,必然要对广阔领域中各种形态的市场交易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现在有人提出,在人员交易活动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活动,但这肯定是缓不济急的,因为一个国家的电子商务活动水准及其所依托的金融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并非短期之功。

  二、非典对财富存量和需求增长造成双重损害。

  有人以1998年的抗洪斗争为例,认为抗非斗争也有两重性,一旦‘抗‘过去,就会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件。抗洪斗争的过程,确实可以产生某种经济学理论所指称的‘破窗效应‘,即洪水在严重破坏社会财富的存量的同时,又引发和刺激了更大的需求增长,从而为更大规模的财富增长提供了条件。而且,非洪地区的正常经济生活不会受到影响。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抗非斗争却完全不同。抗击非典需要耗费大量的政府财政和社会财富的存量,这个行为虽然也会刺激和扩大某些领域需求的增加,也可以算作一种局部的‘破窗效应‘,但是,非典影响着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生活,使全国范围内的所有社会人群都因防范疫病传染而大量减少经济活动,少外出、少购物、少旅游,并且延缓和减少了贸易与投资项目的进行,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对需求增长的抑制和减少。即使非典完全得到控制,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全国范围的需求增长,也仍然是个未知数。

  三、非典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滞后性影响不容忽视。

  非典不但会给当前的经济活动带来重大冲击,并且还将具有不可低估的滞后性扩散影响。这种滞后性扩散影响,是由社会心理形态及其社会人群的行为预期决定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非典所造成的社会心理形态,已经逐步从初期的恐慌、疑虑转向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不确定预期,包括居民消费行为的不确定预期和厂商投资行为的不确定预期。居民将进一步提高储蓄存量,即期消费也将更加谨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防范预期则会在增加自我保障费用和谨慎投资方面有所反映。

  非典对中国经济的6大影响

  主持人:韩教授,您刚才从总体上分析了非典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那么,您能不能用数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负面影响究竟有多大?

  韩康:由于非典持续的时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计量参数就不是很准确,因此要对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作出一个精确的、量化的分析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很多变数在里面。我带了一个课题组,这个课题组的任务就是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把非典对中国经济各个领域的影响分析出来,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思路。根据我们的分析,非典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大致分为6个方面:一是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二是对投资增长的影响;三是对就业的影响;四是对社会劳动力造成的流动性障碍;五是对通货紧缩的影响;六是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消费需求增长下降

  消费需求包括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政府的消费需求。非典对居民的消费需求的影响肯定是很大的。据我们对北京市居民4月份的消费水平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其消费需求的增长只达到了去年同期的30%。居民的消费需求下降的有:旅游、餐饮、教育以及一般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购买等,这些消费在2002年的居民消费类项中占70%的份额,这就是说,居民的绝大部分的消费需求是下降的。当然,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有一部分是上升的,一是大中城市的汽车消费,二是保健品的消费。这两大项目的上升非常之快,4月份,北京出现了购车高峰,许多品种的汽车都脱销了。但是,这两项在居民的消费类项中只占15%的比例。所以,总体来说,居民的消费增长是下降的。

  政府的消费有增有减。用于公共卫生的开支及其相关项目的开支虽然增加了,但是,政府的商务活动减少了。而且,增长的那部分是单项增长,其他大量的政务活动没有了。两者相比,政府的消费增长总体上也是下降的。

  ■未来新增项目投资受影响投资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非政府投资也叫非政府性的社会投资。非典时期,政府投资的力度没减,甚至还有增加。中央政府已经明确表示,今年的项目投资总量不会减少,投资的力度还要增加。此外,还要追加财政支出,用于非典防治。

  非政府的社会投资的增长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投资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内的社会性投资,一部分是国外投资,即外商投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国内的社会性投资和外商投资的增长情况还比较稳定,但是,分析其内部结构就可以发现,这种稳定是非典前期投资项目的积累效应和惯性运作的结果。因为投资是有周期性的,你不可能中断周期来投资。可以这么说,非典对已经进行着的项目可能影响不大,但是肯定会影响到未来的新增项目。从北京和广东的情况来看,外商投资增长率的下降是很显然的。据广东方面的消息说,该省外商投资的增长率下降了10%,全年可能下降30%。

  ■失业人数将多于新增就业人数

  总体而言,失业人数会大大多于新增就业人数。

  抗击非典的过程会增加一部分人的就业:一方面是对原有药品,包括医疗药品和保健药品的扩大生产,需要吸纳一部分劳动力。另一方面是高精尖医疗设备、医疗药品的研发,也需要一部分劳动力。但是,这一块对于就业的贡献不大,因为该领域是资金密集型、设备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就业门槛很高,需要很高层次的劳动力。我很注意这方面的招聘广告,许多都要求是研究员,要求对病毒学有相当的研究,甚至要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成果。另外,汽车制造业也会增加一部分人的就业,但是,这方面增加的就业人数也是有限的。因为,我国在汽车制造方面的生产能力很大,供过于求,原有生产线的开工率只有70%,所以,不需要增加生产线,只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足够了。而且,非典时期对汽车的突发性需求是短期性的,理智的企业家面对这种情况一般不会追加投资。此外,对于消毒剂、口罩等消费品的需求,也会增加一部分人的就业。

  然而,造成劳动力失业的行业却很多,如航空、铁路、运输、旅游、餐饮以及文化娱乐业等,其中除了航空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对社会劳动力造成流动性障碍这是我们当前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中国有1亿多的民工,而且这些民工大都是跨地区务工的。有一些已经返乡的民工,由于对非典的恐惧心理,不愿意再返城务工。目前,北京就出现了民工大量短缺的问题,造成工期拖延,投资周期拉长,费用增加。有些行业可能出现劳动力非常规性短缺,劳动力成本有可能出现非正常性提高,对这些行业的竞争力造成影响。

  ■通货紧缩回升受到新压力

  由于市场供过于求,中国的物价指数已经连续十四五个月出现了负增长。这种物价的负增长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出现了一个比较好的回升现象,这使困扰中国已达若干年的通货紧缩趋势似乎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拐点。但是,这个拐点目前正面临新的压力。在抗击非典期间,物价出现了非正常的、投机性的波动,这种波动是怎样熨平的呢?靠的是政府的行政政策而非市场的手段来解决的。

  在非典结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如果消费的总体增长水平仍然呈下降趋势的话,那么物价指数很可能还会回落到负增长的水平。预计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年初,物价指数还会从非常微弱的正增长退回到负增长。也就是说,非典的滞后性因素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长带来的压力,对刚刚开始有所回升的通货紧缩趋势会有一定的影响。

  ■对国际收支影响严峻

  总体衡量,非典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比较严峻的。

  国际收支可以分成这样两个项目,一个是非贸易项目,一个是贸易项目。目前看来,非贸易项目肯定大幅度下降,这方面的项目包括劳务输出、旅游等,这是完全被禁止的。因此,非贸易项目的损失是无须争论的。

  在货物贸易方面,中国目前的出口没有大幅度的下降,主要原因仍然是过去订单的延续。广东省目前已经面临这种状况,即在非典期间,企业的对外订单大幅度下降。北京估计也很快就会遇到这个问题。预计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我国的出口贸易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

  然而,就在货物的出口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货物的进口却没有受到限制。所以两者相比,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虽然还不至于会出现逆差,但目前的局面很快就会被打破。

  应借机调整宏观经济发展整体思路

  主持人:听了您的分析,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非典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这也提醒我们的企业,不能盲目乐观。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政策与措施,才能将非典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点呢?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韩康:作为一个学者,我认为非典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多领域的、滞后性的、扩散性的,对此,我们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综合性的、果断的、配套的。而我国政府目前出台的政策还主要是局部性的、应急性的,因此,应该借非典这个机会调整一下宏观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我提出的建议是,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也就是把需求调节政策和供给调节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方面的建议,经济学界的同仁已经提了很长时间了,我认为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因为非典所暴露的不仅仅是社会需求方面的矛盾,还有整个社会的供给方面的矛盾,其中包括怎样提高经济的微观效益等,而这些并不是需求调节政策就可以改变的。要想拉动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应该逐步地将稳健政策调整为扩张政策。

  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有:

  一、利税降低的层面应该进一步扩大。目前,享受减税政策的主要是眼下受非典影响最大的那些行业。仅仅在这些行业进行短期性的降税,效果不是很大。因为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行业,它会慢慢扩散,最终影响到社会总需求。对部分行业减免税费,这从经济学角度讲,也特别不合理。产业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你只是对其中的某个环节进行减税,那么别的环节还是那么细。因此,局部性的、短期的减税政策,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二、应该进一步扩大政府的财政开支。非典时期,政府追加了一部分财政支出,但是这部分支出主要用于购买与非典防治有关的医疗物品和器械,使这方面的相关行业的需求和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增长。非典一旦过去,这些增长起来的领域不可能继续成为新的增长点。比如说口罩,其使用量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大。非典把对汽车的消费拉动起来了,但这种拉动也只是让潜在需求提前了。政府的这种追加支出仍然不能弥补消费增长总量和投资增长总量下降而造成的GDP增长的缺口。所以,应该进一步扩大政府的财政开支。

  那么,在哪些方面增加开支呢?

  一是增加社会保障的开支。建立社会保障体制的战略意义绝不小于三峡工程。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列车越跑越快,但由于社会保障体制没有同步发展,使经济列车出现了晃动。而且随着经济列车的动力越来越强,车子的晃动也越来越大。即使没有非典的出现,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人提出,政府没有钱来增加这方面的投入,怎么办?其实这里边有个加法和减法的问题。所谓加法,就是政府通过财政的追加投入和政府进行金融法操作,比如说债务资金,来增加政府投入的增量。但这是很有限的。我个人认为完全可以做减法。减什么呢?减项目,减掉那些重复建设的项目。

  二是增加政府采购,特别是国际间的政府采购,甚至可以把明后年的项目适当地提前。增加政府采购能带来两种效应,一方面有利于增加贸易顺差,或者弥补可能出现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有利于恢复外商对我们的投资信心,树立我们的形象。

  三、落实外贸政策。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目前面临比较大的问题。我们鼓励出口,并为此制定了出口退税政策。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欠账太多,据了解,这种欠账达到若干千亿。政策的出台和实际的操作存在很大缺口,这对于那些出口增长很快的企业,其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不仅如此,政府的信誉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个问题必须抓紧落实。

  四、增加消费信贷。目前,我国已有的信贷规模达五、六千亿,但是增长的速度和规模离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中央政府应该支持汽车和商品房这两个领域的消费信贷,加大信贷规模,增加信贷品种,刺激其迅速发展,这对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将非常有利。

  韩康简介

  韩康,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课题评审委员会委员。原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现任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兼任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杂志社总编等职,在许多高等院校担任客座教授。致力于比较经济理论与比较经济体制的研究,多次参与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重大课题的研究。

  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理论、体制、对策》(副标题为‘当代中国前沿经济问题探讨‘)、《公有制经济再生产分析的5个支点》、《中国的大公司战略》、《21世纪———发展战略的挑战》等。发表各种学术论文100多篇。与人合写的研究报告曾获孙冶芳经济学奖,其它十数篇论文获各类重要科研奖。所撰写研究报告《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战略构想》的主要内容,已被政府有关决策部门所采纳。传略已被辑入《当代中国青年经济学家》、《中华学者名人辞典》等。被港、台学界评为大陆最有影响的50位经济学家之一。

                           据《中国化工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