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油田阔步迈向高原千万吨级油气田

   2008-08-12

86

 

    油田工程技术服务 油田建设单位在“西气东输”工程中创造了优异成绩
  2008年6月28日,青海油田10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设工程启动仪式在中国盐湖城青海省格尔木市举行,这一工程也成为2008中国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推介会上最大的亮点,备受世人瞩目。
  近年来,青海油田又好又快的发展频频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
  2000年4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第一个重点工程涩宁兰管道正式启动;
  2006年9月,随着格尔木炼油厂30万吨甲醇工程的投产,格尔木一举成为目前中国石油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
  2008年6月,兰银管道与陕京管道连通,柴达木涩北气田成为保障北京气源之一……
  2008年,青海油田明确提出了“十一五”后3年的目标:立足新起点,创造新业绩,建成一千万;谋求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准备一千万。通过3年的大干快上,到2010年建成1000万吨油气生产能力,进入千万吨级油气田行列。
  一个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油田,一个全国海拔最高、自然环境和条件最差的苦油田,一个资源潜力巨大的好油田,在青海石油人坚忍不拔的奋斗中,正日益焕发出汹涌澎湃的活力,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
  艰苦创业瀚海戈壁,青藏高原崛起能源基地。
  自从第一批石油地质拓荒队伍1954年4月挺进柴达木盆地以来,几代青海石油人已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的生命禁区,用汗水、青春、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顾全大局、艰苦奋斗、为油而战”的壮丽史诗。
  1955年12月,柴达木盆地第一口探井钻探出油;1958年9月13日,冷湖地中四井喷油,日产高达800吨左右。青海石油人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年产原油30万吨的奇迹,使冷湖油田成为当时我国四大油田之一,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适逢国家石油工业战略大调整,青海石油人响应号召,抽调骨干队伍和精良设备,奔赴祖国的石油主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兄弟油田的建设。留守盆地的职工,在生活和工作环境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手抓生活,一手抓生产,坚守阵地。
  1979年3月20日,甘青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拉开序幕,柴达木石油工业重新焕发生机。随后,国家将青海油田的勘探建设列入“七五”计划5亿元以上投资的93个项目之一。在1987年到1994年间,相继建成了尕斯库勒油田120万吨产能、花土沟至格尔木435千米输油管道、格尔木100万吨炼油厂三项重点工程,具备了产、运、炼、销的配套生产能力,油田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从1995年起,成功地进行了二次创业,提前两年实现了“储量、产量、效益”三个翻番目标,使柴达木盆地进入全国“四大气区”之列,连续12年稳居青海省“第一利税大户”和“财政支柱企业”榜首。柴达木盆地崛起为甘青藏地区主力能源基地。
  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进展,增强了发展的储量基础。
  近年来,青海油田始终把油气勘探放在首位,在新区、新领域、新层系积极展开工作,取得了一些新发现和新突破。
  “十一五”以来,按照“石油预探突出新发现、天然气勘探力争新扩展”的思路,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坚持预探评价一体化,瞄准柴西南、三湖两个重点地区,加强前期研究,注重技术攻关,勘探场面活跃。
  2007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272.18万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16.93亿立方米。切克里克预探取得新成果,切6井试油日产32吨,证明昆北断阶带3000平方公里的勘探区域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乌南-绿草滩地区勘探评价取得新成果,对乌101井、绿103井等老井资料复查,发现新油层。红柳泉老资料复查分析取得新成果;通过对红柳泉老井资料精细分析,发现了新层系,在红34井、红111井分别获得高产油流,初步证明主力层油砂体分布连片。油泉子评价取得新成果,在油泉子构造北翼钻探的油16井、油17井均见到较好油气显示,提升了该地区的勘探价值,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2008年上半年,青海油田油气勘探成果丰硕。“三湖”地区天然气勘探取得新突破,在台南气田深层发现新的含气层系,打破了数十年来天然气藏传统理念,开拓了天然气勘探新领域,为今后该区天然气勘探开阔了思路。天然气勘探发现新的含气类型,在构造气藏之外发现了岩性气藏。石油勘探连续取得三大进展:在七个泉、红柳泉斜坡区扩大了含油范围;在乌南斜坡区扩大含油范围,增加了地质储量;在昆北断阶带切601井获得较厚油层,基本落实切6号构造地质储量。而且,在柴达木北缘冷90探井获得较好油气显示。
  油气开发不断开创新局面,提升发展的效益水平。
  近年来,青海油田始终围绕“原油稳产上产、天然气大幅增产”开展工作,油气产量从“十五”以来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十五”期间生产原油1085万吨,比“九五”增长25%,是油田前45年的51%;生产天然气72亿立方米,比“九五”增长431%,年均增长86%,是前45年的233%。2007年生产油气当量491.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油田油气、化工产品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青海油田不断加强主力油田“控水稳油”和综合治理,实现了尕斯库勒油田百万吨连续稳产18年;不断加强老油田滚动勘探和扩边挖潜,花土沟等油田焕发青春,原油产量年年攀升;不断加强边远难采石油储量的机制创新、效益开发,乌南、油泉子等原油年产量快速增长;不断加强涩北气田产能建设和高效开发,2007年,青海油田天然气产能超过50亿立方米;不断加强技术攻关,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柴达木特色的以尕斯库勒深层为代表的低渗注水、分层采油配套技术,以跃进二号油田为代表的注水、防砂、采油配套技术,以南翼山、狮子沟浅层为代表的滚动开发配套技术,以七个泉油田为代表的油基压裂增产增效配套技术,以涩北气田为代表的提高单井产量配套技术等“五大配套技术”,为油气增产提供了支撑。
  化工产品强劲增长,产业新格局形成鼎足之势。
  1999年6月,青海油田在格尔木炼油厂建成了年产10万吨甲醇、10万吨气体分馏和2万吨聚丙烯3项天然气化工生产装置,不仅实现了资源优势就近向效益优势的转化,而且使格尔木炼油厂实现了从单一的燃料型炼厂向燃料-化工型炼厂的转变。
  “十五”以来,青海油田制定了“做精做特炼油、做大做强化工”的目标,加大项目投入,提升化工建设速度,发展油气下游产品,积极提高油气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柴达木盆地化工产业的步伐,增强油田的发展后劲。2006年5月10日,格尔木炼油厂年3万吨苯抽提装置顺利生产出苯产品,填补了青海省无苯产品生产能力的空白。2万吨/年MTBE装置于2006年底投产。格尔木炼油厂年30万吨甲醇装置于2006年9月正式投产,该装置是中国石油目前最大的一套甲醇装置。青海油田在2006年生产甲醇14.7万吨的基础上,再上台阶,2007年生产甲醇35万吨,实现了快速增长;甲醇出厂合格率为100%,甲醇产品远销到全国20多个省、市。2007年,化工产品产量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迅速崛起的化工产品成为青海油田继油气之后的又一产业支柱。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使青海油田的发展呈现出石油、天然气、化工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目前格尔木炼油厂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甲醇生产中心,成为青海油田新的效益增长点,为实现青海油田“把格尔木建成西部地区重要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战略夯实了基础,加快了格尔木油、气、盐化工基地的建设步伐,有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格尔木炼油厂的产品由最初单一的几种炼油产品增加到目前的18种炼油化工产品。
  天然气力助蓝天工程建设,绿色能源造福青海、甘肃、宁夏。
  进入新世纪以来,青海油田天然气生产形成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目前,已建成6条管道,总长超过2000公里,年输气能力达73亿立方米。其中以涩北气田为中心,实现了柴达木盆地东西部气田的联网互供。长输管道推动了天然气产量每年保持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青海油田天然气产量25.25亿立方米,2007年达34.1亿立方米。
  从2001年起,西宁市开始实施了以“煤改气”、“油改气”为重点的“蓝天碧水工程”。目前,城市地下天然气管网覆盖率达97%以上,列全国大中城市首位;2007年西宁市的天然气用量达4.7亿立方米,是2001年开始使用天然气时的27倍。通过“煤改气”治理改造,每年可减少用煤量1.6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5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30吨。气象资料显示,天然气的利用使西宁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00年的42%上升到目前的80%以上,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001年9月,涩北天然气送到兰州后,兰州市立即将大规模利用天然气列为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2007年兰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指数已由2001年的155下降到9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1天,比2001年增加152天;空气中三项污染物年均值比2001年下降28.7%;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比2001年下降50.39%。
  2007年7月,涩北天然气到达银川,天然气入户率达到53%,目前全市日用天然气总量已超过200万立方米。银川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银川市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17天,在西北地区省会(首府)城市中居第一。
  融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大格局,全力推动柴达木盆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005年10月,柴达木盆地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验区。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目前已查明有石油、天然气、钾、钠、镁、锂、锶、硼等优势矿产资源39种,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16.4%。
  作为目前青海省最大的工矿企业,被誉为青海经济“火车头”的青海油田,积极融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大格局,参与循环经济建设。青海油田紧紧围绕“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资源就地转化”的要求,瞄准柴达木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的目标,带动资源开发向“提高规模扩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产业聚集相融合”方向发展。青海油田正加快建设格尔木大型天然气化工中心,围绕“油气-盐化工”、“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加快延伸发展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群等,初步构建起循环型工业体系,与柴达木循环经济战略同步协调发展。
  格尔木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聚丙烯、甲醇、苯等化工产品,以及液化石油气、氧气、氮气、氢气等副产品,可保障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的需要。格尔木炼油厂成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格尔木工业园区的领军企业。3年来,油气-盐化工、煤-焦-盐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和铁矿-焦炭-钢铁五大循环产业链效应在格尔木及其周边显现,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充足的天然气供应将夯实柴达木循环经济重要化工原料的基础。涩格管道和涩格管道复线两条管道供气能力达28亿立方米,可完全满足下游综合利用的需要。按每亿方天然气可拉动投资3-5亿元计算,预计每年可拉动投资84-140亿元,必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有利条件。
  充分利用涩北气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青海盐湖集团努力实现天然气化工与盐湖化工的融合发展,打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青海盐化综合利用产业开发项目10万吨氢氧化钠、60万吨PVC、30万吨合成氨、33万吨尿素、90万吨电石等工程有的已在设计、开工建设,部分预计2008年底及2009年建成投产。这些项目将实现盐湖资源、天然气等资源的相互结合利用,在国内尚属首创。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公司正在研发盐湖资源———钾、硼、锂、镁的综合利用技术,计划到2010年将形成年产碳酸锂8万吨、硼酸15万吨、高纯氯化镁50万吨、硫酸钾(镁)250万吨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青海中浩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2007年8月份开始主装置区的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预计这一项目将于2009年10月投料生产。届时,格尔木地区将拥有100万吨甲醇年生产能力。
  今后一个时期,青海油田将抓好油气盐化工综合利用,立足实际,优选项目,将综合考虑甲醇产品的深加工,并结合现有甲醇和当地氯气资源,建设有机硅(甲基氯硅烷)项目,向有机硅材料、硅树脂等新型化工材料方向发展。为此,《20万吨/年醋酸项目预可研》、天然气制造柴油项目、MTO(甲醇制烯烃)、MTP(甲醇制丙烯)化工项目,正抓紧论证。
  重点工程建设高奏凯歌,技术保障能力增强。
  近几年,青海油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集中资金和力量,启动和建设了多项重点工程,为青海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花土沟油田30万吨产能、50万吨联合站建设,促进了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设计年输量200万吨~300万吨的花-格输油管道改扩建工程投运,从根本上消除了制约油田发展的“瓶颈”;2座6万立方米储油罐的建成使用,增加了原油储备能力,提高了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花土沟燃机电站二期扩建项目按期完工,两台燃气发电机组都已并网发电……重点工程托起了青海油田跨越式发展的脊梁。2007年,青海油田加快了格尔木炼油厂150万吨产品质量升级改造工程以及台南气田21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设等6项重点工程建设。
  青海油田工程技术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满足了油气生产等的需要。井下作业、工程建设、路桥建设、建筑安装、机械制造、通信电力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2007年在台南气田台H5-1水平井中,水平段长度1009米。台南气田产能建设稳步推进,实现了平均钻井周期25天,井身质量和固井质量合格率100%。全长177公里的涩-格复线,2007年3月1日打火组焊,在90天的时间里成功建成,于5月29日投产,一次合格率达98.2%,创造了青海油田重点工程建设史上质量最优、进度最快等多项纪录。
  科技创新持续推进,推动生产势头强劲。
  2007年11月22日,涩北二号气田成功实现了无人值守自动化生产,青海油田油气开发史上诞生了第一个实现自动化无人值守生产的气田。青海油田天然气开发公司经过多年严谨论证和试验攻关,先后研制开发出获国家专利科研成果奖的“直角截流器”和“节流防冲高压排污阀”,为实现自动化站场管理解决了关键设备。
  近年来,是青海油田历史上科研项目投资最多、获奖最多、科技成果应用率最高的一个时期。每年都有3000多万元科研经费投入,总体水平达到了国内同行平均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科研投入产出比已超过1∶5,科技创效近10亿元。有2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青海省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有20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青海油田科技进步奖。2007年开展科研项目研究82项,完成科研投入4020万元,实现科技增效2.2亿元;有56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4项分别获得青海省和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
  中国石油专项科技迄今最大投资项目———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6月7日正式启动。这一投资项目达2.4亿元,为期3年,国内多位院士和多个院所的加盟支持,必将解决制约柴达木盆地勘探的关键问题。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呈现好景。
  青海油田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清洁发展,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不添新账,多还旧账,清洁生产,播撒绿色,创造和谐,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全员环境意识。加大力度进行生产生活污水专项治理,实现了油田污水零排放,做到了增产不增污,实现了环境与发展相协调。
  青海油田认真贯彻执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青海油田全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0.44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0.34吨标准煤。2007年节能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年实施技改项目9个,节水38万立方米,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处处讲节约、时时讲节约”在青海油田蔚然成风。
  安全生产管理重视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适应青海油田生产经营实际的三级安全监督体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总监会,各单位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监督例会。油田公司与各二级单位、各二级单位与基层单位签订了“安全环保责任书”,各单位的基层队站与员工签订了“安全生产合同”或“安全生产保证承诺书”,实行安全环保控制指标“一票否决”制,层层考核,强化奖惩。青海油田编制下发了《青海油田突发事件(事故)总体应急救援预案》,完成了14项专项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青海油田深入人心,并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矿区建设日新月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建成了敦煌基地、花土沟生产基地、格尔木石化基地,成为保障油气生产、职工家属安居乐业的大本营,为职工家属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敦煌基地和格尔木石化基地被评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中国石油绿化、美化先进单位;敦煌基地还荣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筹集3.2亿元用于敦煌、格尔木、花土沟三大基地调整改造,基地面貌焕然一新。花土沟基地职工活动场所建成投运、436套倒班公寓主体完工;建成了油泉子等野外生产基地,稳定了一线队伍。格尔木基地重点实施了单身公寓和食堂改造。敦煌基地重点实施了道路改造,装饰了住宅楼的外立面,改造了5所幼儿园。
  青海油田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到广大职工家属,认真解决不同群体的具体困难,面对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全力以赴解决实际问题。多渠道解决待业子女的就业问题,稳定就业形势;完善油田家属门诊医疗和住院医疗保险制度;抓好离退休老同志“两项待遇”的落实;调整低保金发放标准。坚持开展节日慰问和送温暖活动,仅2007年累计为困难家庭等发放慰问品、慰问金共计870万元,为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35万元。落实一线职工休假疗养制度,加强对从事有毒有害工种职工的健康体检;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先后救助职工41人次,职工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积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满枝,油田全面发展欣欣向荣。
  培育了以“爱国、创业、奉献”为精髓的柴达木石油精神;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高原石油职工队伍。培养了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先后获得了“全国大庆式企业”、“七五国家重点科技专题攻关先进集体”、“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和“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等多项荣誉称号;100多名职工获得了国家荣誉称号。
  青海油田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方针,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多年来,油田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广泛开展“抓、攻、树”以及“党员责任区、党员红旗岗”等活动,在油田获省部级和全国各类先进称号的模范人物中,党员占到80%左右。青海油田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的作用,油田工团组织加强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劳动竞赛、岗位练兵、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为油田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企业文化蓬勃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为保障油田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动力和智力支撑。
  从光荣传统中走来的青海油田,正以崭新的面貌,全力以赴创造美好未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