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碱三强的“达沃斯”峰会

   2011-10-10 中国化工报武验

94

 

 

9月中旬,2011年鲁苏豫氯碱企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河南开封召开。 (刘志勇 摄)

      9月14~17日,2011年鲁苏豫氯碱企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河南开封召开。论坛由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山东省氯碱行业协会和江苏省氯碱工业协会共同主办,主题是氯的下游产业链,差异化发展。


  这个被业内称为氯碱前三甲的“达沃斯”论坛,已经成为3省乃至全国氯碱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达沃斯”的诞生
  
  
  我国东南沿海,是氯碱产品最大的消费市场。山东和江苏是国内化工发展最强的省份,氯碱产业也不例外。目前,山东烧碱产能、产量已占到全国1/4以上。到2011年6月,山东烧碱生产企业39家,产能850万吨。江苏省共有氯碱生产企业24家,烧碱总产能达351.5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11.7%,仅次于山东,位列第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华东6省1市的氯碱生产企业,每年要定期召开经营座谈会,主要以市场、价格分析等经营内容为主。到了2009年,鲁苏两省氯碱工业协会在青岛召开了第一届氯碱企业合作与发展论坛,目的是寻找合作的共同点。2010年,在无锡举行的第二届两省论坛,开始又有了新改革,决定每年必须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就在这次论坛上,一位不速之客找上了门,他就是河南省石化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赵保军。


  赵保军听说江苏和山东要举办第二届氯碱合作与发展论坛的时候,会期已临近了,通过电话预约后他就急火火地赶到会场。除了认真聆听两个老大哥省份的具体做法,他还带去了河南氯碱行业的声音:河南也要加入这个论坛,共同组成鲁苏豫氯碱企业合作与发展的机制。

 
  河南省是氯碱产业的后起之秀,2010年底,河南省烧碱产能达180万吨,产量140.23万吨,比“十五”末增长206.7%,产能位居全国第三。


  河南的加入,是国内氯碱行业前三甲的第一次抱团,也标志着氯碱前三甲的“达沃斯”正式形成。


  赵保军还当场表态:明年在河南举办第三届合作论坛。


  果然,今年做东的河南,把第三届氯碱前三甲“达沃斯”开得有声有色。鲁苏豫3省只要开车的氯碱企业全部到会,180余人挤满了会议大厅。


  氯碱产业有“工业之母”之称,最基础的大宗产品是烧碱和氯气。据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秘书长张文雷介绍,鲁苏豫3省的氯碱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截至今年6月底,国内烧碱产能共计3288万吨/年,在产企业有182家,单个企业平均产能18.1万吨/年。而鲁苏豫3省烧碱产能占到全国总产能的1/3以上。


  虽然被称为氯碱前三甲,但是3省氯碱产业的含金量却有很大差异。山东不仅产能最大,而且近年来氯碱下游产业链延伸得也比较快,耗碱、氯、氢产品发展迅速,按产能计算,本行业耗氯量达到了50%以上。江苏虽然氯碱产能居于第二,但却是氯碱产品种类最多、园区发展最完善、效益最好的省份。据了解,2010年江苏氯碱企业销售收入350亿元,占全国氯碱行业总销售收入的20%,实现利润18亿元,占全国氯碱行业总利润的38%。相比较而言,河南氯碱下游产品链条比较单薄,资源型、耗能型的产品比重偏大。有关据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鲁苏豫3省传统耗氯产品聚氯乙烯的产量分别为:山东50.64万吨、江苏8.99万吨、河南59.44万吨;聚氯乙烯消耗氯气:山东13.4%、江苏5.7%、河南55.7%。这说明江苏、山东在其它氯产品的差异化发展上,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也正是赵保军急切想加入这个“达沃斯”的根本原因。
  
 

 

 

   目前,电石法聚氯乙烯仍是氯碱产业下游的主要产品之一。图为巨化电化厂的聚氯乙烯生产线。  (本报记者 王孝弟 摄)


  “达沃斯”的共识
  
  
  在今年的“达沃斯”上,3省分别摆出了各自氯碱产业的优势和劣势。


  江苏省氯碱工业协会秘书长张小波说:“江苏氯碱发展的优势是‘两个发达’。一是外向型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我国长三角经济发达区域,铁路公路畅通,长江、京杭大运河贯穿全省,东临东海,沿江、沿海码头林立,连江通海,接轨全球,面向世界,区域内人口稠密,市场繁荣;二是相关产业发达。轻工造纸、纺织印染、塑料加工、化工制药、农业生产等形成的巨大社会需求,为基础原料工业氯碱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江苏发展氯碱最突出的劣势就是没资源,缺能源,这就逼着江苏不得不攻科技,往下使劲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江苏氯碱企业目前氯气消耗基本能做到3个1/3,即1/3氯气企业自己消化掉,1/3工业园区消化掉,1/3外销。也就是说,江苏氯气70%是在当地深加工转化的,只有30%销售出去进入市场。一些氯产品配套好的氯碱企业还要购进氯气进行生产。如江苏省的扬农集团、梅兰集团、安邦电化、新浦化学等企业在延长氯气下游产业链上下足了功夫,形成了在国际或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的产品链产品群。”即使这样,张小波还认为江苏同质化氯产品仍然过剩,他说:“下游吃氯产品有上万种,由于技术壁垒及自身创新能力的原因,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其中很小的部分,高端产品不多。需要继续拓展氯气深加工领域,这是我省氯碱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山东发展氯碱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在客观条件上,盐资源有丰富的海盐、矿盐支撑。另外氯碱企业自备发电能力大,也给氯碱提供了能源。区位上,山东是我国烧碱出口的主要集散地,建有青岛、烟台、潍坊、龙口等液体化工产品进出口码头,目前从海运分销和出口的烧碱已占到省内生产量的30%以上。在主观条件上,山东逐渐培育了一批具有产品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如山东东岳的氟材料和新型制冷剂;山东鲁西化工的煤化、盐化结合;潍坊亚星的氯化聚乙烯等十几家企业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在谈到山东的劣势时,山东省氯碱行业协会秘书长刘树彬说:“目前山东氯碱行业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两条,一是产能增长过快,地区发展不平衡,配套产品不同步。二是产品结构单一。”


  赵保军说,河南在氯碱高端产品上,比老大老二有着明显的劣势。河南氯碱下游产业链发展得最为窄小,吃氯的下游产品,还是以电石法的聚氯乙烯为主,科技含量较低。但河南氯碱产业也有着极大的优势。第一,在资源和能源方面,河南有煤,有电,有水,还有必不可少的盐,优于山东,更优于江苏。拿盐来说,仅平顶山一地,位于其叶县境内的特大盐田已探明储量2300亿吨,是优质的制碱工业用盐。第二,河南区位优势好,地处中原,离山东、江苏都近,远远优于西北的氯碱产地。第三,通过这几年的整合淘汰,河南过去小而散的产业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第四,氯碱下游市场巨大。到2010年底,河南具有1200万吨的氧化铝产能,河南70%以上的烧碱用于氧化铝的生产。第五,也是别的省份不能具备的重要优势,河南煤炭集团开始大踏步地进入盐化工领域,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支持,都为该省盐化工的发展带来了划时代的机遇。


  共识是:3省在氯碱市场上空间有交叉,对话有基础,合作有空间,发展有前景。搞好差异化发展,对于3省来说都可能转劣势为优势。
  

  “达沃斯”在行动
  
  
  3省氯碱行业自确立了合作发展的理念之后,一天也没有停留在文字上,而是展开了一系列的动作。


  今年5月下旬,河南省石化协会负责人带队去江苏氯碱企业参观学习,组织了12家企业,参观走访了3个化工产业园区和3家优秀氯碱企业。仅仅5天时间,河南的代表无不为江苏氯碱的实力所震撼。对于河南氯碱企业的来访,江苏并没有用“同行是冤家”的狭隘眼光来看待,而是敞开胸怀,热情拥抱。


  在我国氯碱化工的龙头企业江苏梅兰集团,董事长周虎宏指示所有接待人员:“别对河南企业有保留,要具体详细、全方位地介绍梅兰的产业情况。”总经理殷铭亲自做讲解员,透彻地阐述了梅兰的产业结构、产业链衔接、园区核心业务等诸方面情况,并在会议室,手执粉笔书写产业框架、绘出产品流程顺序,耐心解析河南企业代表提出的任何疑问。


  作为世界500强的河南煤化集团,在这次江苏之行中,派出了下属5个单位的6名高管人员参加了全程参观学习。出发前,河南煤化集团副总经理王俊旭,亲自组织这6名高管开了“关门小会”,要求6人小组走出去一定要认真看,专注学,详细总结,回来进行专题汇报。由河南煤化焦煤集团副总工程师韩建伟带队,6人小组在江苏白天外出奔波学习,夜晚落脚宾馆后立即进行当天总结,5天结束后汇总,写成详细书面考察报告,向河南煤化集团汇报,并进行了关于集团氯碱化工战略发展的专题研讨,借鉴江苏经验,对本集团下一步氯碱产业链的发展,加以深入分析和调整。


  经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探讨,3省氯碱企业在5方面确立了今后发展的总体方向。一是明确发展质量是第一位,合理调控烧碱、聚氯乙烯、纯碱等大宗产品总量,以优势产能和先进工艺淘汰落后产能及工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二是鼓励和想方设法推进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无序竞争;三是鼓励和加快盐化工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发展,3省互相借鉴经验,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注重差异化,根据各自企业的实际和核心优势,大力发展下游精细度高的医药化工、食品化工、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3省均衡实现由资源拉动型经济,向技术和科技拉动型转变;四是加强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加快新型节能技术和工艺的推广应用,建立不同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降低消耗和成本,增加竞争力;五是开发应用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尤其在“十二五”期间,要推广低汞化、无汞化,重点进行低汞触媒研发和推广,到2015年普及使用低汞触媒。

 

去年底,广州昊天公司30万吨氯碱项目落户茂名。该项目配套的环氧氯丙烷、氯化石蜡等下游产品项目成为亮点。(CFP 供图)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全球炼油产能格局面临调整 电动汽车将如何影响油轮行业?
登上石油界的珠峰,这群石油人凭什么? 中国海上首座智能油田:智能化焕发老油田绿色新活力
新型储能,大型“充电宝”怎么建?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2012年,我们一起走过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腐植酸肥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钛白企业面临“钛饥荒”
舌尖上的农药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