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剃头挑子一头热

   2011-11-23 中国化工报胡元珏

115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工专业的实习学生在化工企业生产现场熟悉工艺流程。 (魏有田 摄)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员工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此后,校企合作就成为一个非常热的词。


  然而,记者在不久前采访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过程中了解到,化工行业的校企合作仍十分地冷。
  
  
  职业院校: 剃头挑子一头热
  
  
  “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由476万人增加到646万人,5年净增170万人。据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秘书长任耀生介绍,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化工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化工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由少数几所增加到5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由100多所增加到700多所,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从1997年到2006年,化工职业院校招生数由4万人增加到13万人,其中在校生平均规模,高职院校超过8000人,中专超过3000人,技工学校超过2500人,都比10年前有了成倍增长。

 
  作为化工行业未来的蓝领工人,如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培养院校可是伤透了脑筋。


  不少院校的主管向记者反映,现在校企合作是一边热一边冷,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企业觉得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他们没有这个责任,重使用轻培养的意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教学的岳院长告诉记者,化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重点是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的科研能力。与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不同,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未来的企业中往往是担当一线的操作工人,动手操作能力是他们培养的重点,也是他们学生的优势。“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闭门造车是不行的。除了书本学习之外,必须要让老师和学生亲自走到企业之中,了解目前我国化工企业的生产状况和技术水平,这便是教育部要求建立校企合作制度的初衷。”岳院长说。


  但据岳院长介绍,他们的这些努力,并没有得到企业的配合。“有一次在打通电话说明想搞校企合作意图后,对方却指责学校不务正业,还说,培养人明明是你们的事,我们只管用人,哪里有时间和钱跟你们搞合作!”说到被拒绝和误解的时候,岳院长告诉记者,挨白眼、吃闭门羹、被挂断电话是家常饭。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丁主任也告诉记者,为了开展好校企合作,在机构设置上,学校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部,由主管领导亲自出马专门负责这项工作。为了吸引企业参与合作,除了每年利用例行的定岗实习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外,校长和老师还通过建立知名校友录、搞办学理事会、甚至利用私人关系等多种手段,千方百计推荐学生到与学校关系好的企业中实习。有的学校还想出了把老师也送到企业的办法。“如果连老师都没有去过企业,不知道企业的技术现状,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呢?”丁主任说。


  “但我们的努力却遭遇了企业的冷漠。”丁主任很无奈地告诉记者,人家不认识你,凭什么跟你合作呢?不能总靠动用私人关系来维持合作吧?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教研室专业教师与德国杜伊斯堡焊接培训GSI总公司焊接技工切磋技艺。  (史维琴 摄)


  化工企业: 我们苦衷也不少
  
  
  谈到企业不愿与校方合作办学,企业也觉得很委屈。说到为什么不欢迎学生到企业中,他们给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


  曾经与省内10多所职业院校有着合作关系的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理部副主任张瑜蓉告诉记者,合作的最大障碍是校企双方目标不一致。企业的目标是利润,需要创造经济效益,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企业参与培养学生毕竟会增加成本,还会面临学生毕业后可能选择去别的企业工作的尴尬局面。一些地方政府只是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对企业并没有补贴或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谁也不愿做,即使勉强开展,双方的合作也很难一直坚持下去。


  其次,大部分学生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是企业的一大顾虑。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秘书长陈明海告诉记者,与过去不同,现在的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大,自动化水平很高,对一线工人的技能操作要求也很高。许多化工产品易燃、易爆,操作稍有不慎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出于安全的考虑,企业对于校企合作也是十分谨慎的。


  张瑜蓉也表示,现在各个化工企业招来的新员工,大多是刚刚毕业的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来到企业后,有的忘记穿工作服拿起工具就干,从不去想存在哪些安全隐患。这说明学生并没有接受较好的安全意识教育,这在化工企业中是很危险的。“比如化工仪表维修岗位,有些问题想不到就可能会引起事故。所以没有一个化工企业允许在校学生到企业中动手操作装置。”张瑜蓉说。


  再次,流于形式缺乏实际内容的合作也是企业所反感的。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信息部部长刘彦波告诉记者,企业不是不欢迎校企合作,而是不欢迎那些停留在表面的合作。有的学校利用各种关系联系企业,碍于情面,企业也就勉强答应。学生来到企业之后也就是看看设备长什么模样,吃个饭就回去了。“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在一些职业教育搞得好的国家,学生们都很珍惜到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学生们往往是带着问题来的,老师、学生和工人们一起分析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还是很欠缺的。”刘彦波说。
  
  
  最缺一条: 配套政策没跟上
  
  
  采访中企业和院校都表示,推动校企合作,需要校方、企业共同努力。


  从职业院校来说,除了去企业定岗实习以外,校企之间还应探索更深入的合作。
  “为了让学生清楚自身的定位,从入学第一天起,班主任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怎样看待化工、什么是技能人才、如何成为一名企业真正需要的蓝领工人等一系列问题是每一个化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我们要求学生只要去实验室上实训课,就必须穿上工作服,使学生养成安全生产的习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处王生雨处长告诉记者,在发达国家,即使是一个普通的船长也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很强,不会为了钱就不顾一切,不能等学生到企业再去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由于缺乏对企业生产实际的了解,有的学校所教的内容都已经过时了,而企业真正需要的一些东西却没有教。这种学无所用、用未所教的现象也是值得学校反思的。“2007年10月,我们学院与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校企合作事宜进行接洽,共同建设订单班。这个班的人才培养方式有一定特殊性,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校企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班主任,对班级事务进行严格管理。我觉得这种办学模式就很好。”王雨生表示,要打开门让企业懂技术的人和老师一起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所教的内容适应企业的需要。


  从企业来说,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刘彦波向记者表示,一个维修班组中有七八个人,但真正独当一面的能有一二个人就不错了。现在企业每年花在培训员工上的费用越来越高,当初这些员工还在学校时,如果企业花一些钱参与到学校的培养中,高居不下的培训负担和技工荒问题也许不会像今天这么严重。   


  朗盛公司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吴一静也表示,只要有针对性地与院校合作,成功合作可以得到双赢的效果。吴一静举例说,2010年,朗盛化学(中国)有限公司在常州高新区化工园建设皮革化学品工厂,计划2013年上半年投产。但两年之后,企业需要的人从哪里来?由谁来培养?针对这一情况,朗盛公司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一份有针对性的合作协议,保证学生毕业时在朗盛公司任职,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此外,企业还希望学院作为朗盛公司的职工技能培训基地,为不同岗位的在职员工提供职业教育和专项技术培训。“我们相信,这一合作将提升学生及朗盛员工在化工领域的职业技能。对于这种互惠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是非常欢迎的。”吴一静说。


  当然,在校企合作中,还需要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政府。从政府层面来说,要有配套的政策支持。不少院校的老师表示,校企合作单靠教育部出台文件是远远不够的,它约束不住化工企业。王生雨说,德国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最成熟的国家之一。在德国,国家对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法律上的规定,企业配合得好会得到政府的税收减免。而在中国却没有。

 

江西蓝恒达化工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建精细化工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 (庄华 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