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在中俄两国元首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后,6月6~7日,双方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了第二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确立了“能源领域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合作”的目标。中俄在能源领域深度合作的大门已经打开,虽然未来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但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本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举行了20余场双边会谈,涉及金融、油气和电力等领域,参会代表就融资助力能源一体化合作、北极能源项目开发、智慧绿色能源合作、推进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数字化能源技术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签署了18项成果文件。两国元首在会上明确表示,将引领和推动两国政府为双方企业扩大合作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提供更全面的政策支持。
结合当前的世界形势、俄罗斯能源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和我国能源需求情况,深度融合将是未来中俄能源合作的主要发展方向,并将为中俄能源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中俄能源合作现状一体化合作模式初现
201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1070亿美元,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增幅高达27.1%,位列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增幅首位。
石油和天然气是中俄重要合作领域。2018年,俄罗斯向我国出口了7160万吨石油,比上年增长了近20%,占俄罗斯石油出口总量的1/4,俄罗斯已经连续两年超过沙特,位居我国石油进口国之首,我国也成为仅次于欧盟的俄罗斯石油第二大买家。
中俄相关企业间的合作领域迅速扩大到上游勘探开发和下游炼化。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恒力集团等企业先后参与了俄罗斯的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并与俄油合作在我国建设炼厂,中国石化涉足俄罗斯石油化工业务,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中国石化炼化工程公司、葛洲坝集团等在俄罗斯开展油气工程建设业务。
中俄天然气合作驶入快车道,跨境输气管道项目迅速启动。截至2019年3月,中俄输气管道东线“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已完成99%的铺设任务,今年年底即可开始供气,初始年供气量为50亿立方米,2020年将提高至100亿立方米,2021年为150亿立方米,2022年提高至220亿立方米,2031年达到380亿立方米的设计最大输气量。
2018年,我国以液化天然气(LNG)的形式进口俄罗斯天然气13亿立方米,随着东线管道投入运营,未来中俄天然气贸易量将快速增长,为双方企业在天然气领域的更多合作奠定了基础。
俄罗斯是我国主要的煤炭进口国,2018年的进口量为2735万吨,占我国煤炭进口总量的10%。
在机遇与挑战中谨慎前行
加大对俄合作力度是我国能源供应多元化的必然选择,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我国企业在进行对俄合作时应该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审时度势,精准把握合作机会。
首先,要适应小股东的身份。俄罗斯的相关法律对外企参与本国油气项目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因此中国企业在参与俄罗斯境内的油气项目时几乎不可能获得项目控股权,必须适应小股东的角色。但做小股东并不是要随意放弃应有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相反,要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争取这“三权”,例如,在合资公司管理架构中争取尽可能多的中方岗位和董事会席位,以及各决策委员会、咨询委员会、招标委员会中的中方名额,争取合资公司决策事项的否决权、投票权、发言权,争取对合资公司更多的股东审计机会等。
其次,利用好一体化和市场优势。我国三大石油公司都拥有油气领域的完整业务链,在对外合作中具有业务领域广、产业链长的有利条件,并且我国拥有庞大的石油进口和消费市场。一方面,相较于原油,油品的附加值更高,出口获利更加丰厚,尤其是在目前油价处于较低水平、俄罗斯也有发展下游炼化产业意愿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在下游领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供技术和部分资金的形式参与俄罗斯的下游领域,与此同时,抓住当前俄罗斯向我国出口石油主动性较高的有利时期,通过以国内下游资产换取俄罗斯上游资产的方式参与,即以下游促上游、以下游换上游的方式开展合作。另一方面,目前欧美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还未结束,在资金和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及设备进出口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尤其是资金缺口方面,中国公司可以通过金融合作来促进石油合作,即以融资换合作,通过上游合作开发来带动工程技术和设备进入俄罗斯,全方位拓展中俄油气合作。
再次,增强“抱团出海”的意识。随着中俄能源合作进一步深化,进入俄罗斯油气市场的中国公司会越来越多。相对于三大石油公司而言,其他企业由于在国内缺乏油气勘探开发的经验,在参与国外项目时往往会从“三桶油”挖人才,造成后者的人才流失,也会因为国内企业间的竞争提高海外项目的进入成本。一方面,可以考虑建立国家层面的海外竞争协调机构,统筹优化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另一方面,三大石油公司可以通过国内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油气体制改革,加强与其他有意发展海外油气业务的企业合作,通过直接出资或技术入股的形式与其成立合资公司或财团,一起参与国外的油气项目。
预先考虑政策变动、地域博弈等风险
近年来中俄双方以能源为纽带,不断加强合作关系,实现了互惠共赢。这次中俄能源商务论坛将双方合作推向了新高度,但有些风险因素是不能忽视的。
虽然目前中俄油气合作如火如荼,但这些合作通常都是在双方政府的力促下达成的,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在企业合作初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双方企业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相互了解和磨合。
区域能源博弈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能源出口大国俄罗斯深知欧美国家对其能源出口的重要意义,因此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面临区域能源博弈。除欧美国家外,日本通过资金和技术合作在俄罗斯获得了大量资源,印度则拥有日益庞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它们都是未来中俄能源合作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虽然目前我国企业已进入俄罗斯石油行业的整个领域,但从持股比例、资金规模、产量水平等方面来看,我国企业进入的仅是“皮毛”,缺少深入参与,在石油贸易以外的领域属于随时可以被代替的角色,如果不能在对俄合作中占据足够的优势,很难在未来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权。
考虑俄罗斯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一方面,能源是俄罗斯近些年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倚仗,是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政府掌握绝对控制权。因此,政策风险是外企参与俄罗斯油气项目时要首先考虑的因素;另一方面,俄罗斯是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政策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地方政府的能源政策不明朗,甚至与联邦政府相悖。
利用资金与技术扩大在俄炼化项目合作
长期以来,俄罗斯的石油出口以原油为主,是俄罗斯出口创汇的重要途径,其炼厂主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设施和技术相对落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弱。
全球石油市场正在美国页岩革命的推动下发生根本性变化,油价长期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使得资源国通过出口原油获得的收入大幅减少,附加值更高的石油产品逐渐受到青睐。2018年,俄罗斯通过了新的石油税收法案,总体原则是逐年降低原油和石油产品出口税直至取消,同时等额提高石油开采税,希望在提高政府收入和增强俄罗斯原油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同时,促进国内炼油产业升级。
受制裁影响,俄罗斯的炼化企业无法从欧美企业获得炼厂升级所需的资金和技术,这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了机会。目前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炼油化工领域共有5个合作项目,其中3个为炼厂建设项目,在俄罗斯炼化领域的涉足尚浅。我国企业可以此次中俄双方深化能源领域合作为契机,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合作等形式,扩大在俄罗斯炼化市场的业务,进一步进入俄罗斯的炼油化工领域。
中俄天然气一体化合作迎来新机遇
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处于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主体能源之一。近十年,我国的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3%,虽然其间的天然气产量也保持了增长,但年均增幅不到8%。我国天然气进口量逐年上升,安全稳定的天然气进口来源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中俄日益亲密的伙伴关系为双方扩大天然气贸易提供了根本保障。
我国的天然气市场起步晚,管道、储气库、价格体系等还需进一步优化完善,而俄罗斯天然气市场的发展较早,在储气库建设方面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俄罗斯目前有26座地下储气库,其冬季天然气需求的1/3来自储气库,而我国这一比例不足1/10。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储气库建设,可以利用中俄扩大能源领域合作的契机,加强与俄罗斯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沟通交流,学习储气库规划和建设的经验,或者直接邀请俄气等企业参与储气库建设。
天然气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产品多为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我国化工企业具备一定天然气化工的技术,但国内天然气资源供应紧张、价格偏高;俄罗斯企业的天然气化工技术相对较弱,但天然气价格低廉,双方可以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在俄罗斯开展天然气化工合作,将双方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从单纯的贸易扩展到全链条,实现天然气合作的一体化。
俄罗斯上游领域为我国油企提供丰富合作业务
俄罗斯北极、非常规等新区、新领域是俄罗斯重要的战略接替区,对维持和提高其油气产量有重要意义。当前欧美公司的缺失和中俄在能源领域合作的加深,为我国石油企业更多参与俄罗斯的油气上游项目提供了机会。
我国独特的地质条件锻炼了国内油公司应对复杂条件油气勘探开发的能力,而且我国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和工程装备也走在世界前列,有能力在俄罗斯新区和非常规油气勘探中有所作为。东西伯利亚和海上都是未来重要的资源区,为了加大这些地区的勘探开发力度,俄油和俄气等公司寻求对外合作的门槛已有所降低,我国企业参与这些地区上游项目的窗口期即将到来。
未来,中俄双方很可能会在北冰洋沿岸、东西伯利亚及远东沿“东西伯利亚-太平洋”与“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两侧开展合作,国内油气公司可适当关注这些地区发展上游业务的机会。
西西伯利亚地区目前仍是俄罗斯石油主产区,但大部分油田已进入产量快速递减阶段,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来稳定产量,我国石油公司在油田精细开发和提高老油田采收率方面有技术优势,大庆、胜利等成熟油田的采收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可以适时介入俄老区成熟油田的提高采收率业务,中国石化目前运营比较好的UDM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