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2021-08-23

68

核心提示:  原题:“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有序推进 专家: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人民网北京8月6日电 (许维娜

  原题:“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有序推进 专家: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人民网北京8月6日电 (许维娜)今年以来,全国用电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尤其7月份以来,全国日发电、用电量均创历史新高。如何“打赢电力迎峰度夏攻坚战”成为多方关注重点。

  数据显示,7月14日,全国发电量、最高用电负荷齐创历史新高。从发电量看,当日全国发电量达271.87亿千瓦时,较入夏前历史峰值增长超过4.7%、增加12.2亿千瓦时。从用电负荷看,当日全国最高用电负荷达11.92亿千瓦,较历史峰值增加0.03亿千瓦。

  “可以看出,7月上旬已经突破去年夏季峰值,局部地区高峰时段供需出现偏紧。经各方共同努力,从目前来看,全国电力供应安全可靠,电网运行平稳有序。”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近日表示。

  “面对今夏首个快速攀升的用电高峰,部分地区高峰时段实施错峰用电,重点用户用电和民生用电未受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际在接受人民网财经采访时表示,受去年疫情影响,除空调负荷外的工商业用电没有完全释放,是导致今年7月同比增速较高的重要因素。

  当前,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进入关键阶段。“由于去年8月用电基数较高,预计今年8月全国最高用电负荷还有进一步攀升的可能。”李际判断。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新建在接受人民网财经采访时表示,结合上半年基数等原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定向好,下半年能源电力需求有望保持平衡。同时,水电、风电及核电等清洁电力有望出力增加,煤电出力有望减少,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将比上半年更加优化。

  今年上半年,我国能源消费快速增长,能源供需总体处于紧平衡状态。对此,肖新建分析认为,为保障全国迎峰度夏需求及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电力需求,从供应角度来看,建议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

  一是继续推进煤炭生产供应工作。继续发挥煤炭在能源安全中的“压舱石”作用,推进主产区大型露天煤矿建设,释放煤矿先进产能,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做好煤矿智能化生产改造,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保障煤炭供应安全,尤其做好晋陕蒙等煤炭主产区的生产工作。同时,兼顾南方地区煤炭需求,加大进口煤炭利用。

  二是大力推进清洁电力发展。根据来水情况,下半年我国水电有望大幅出力,应加大水电开发利用,同时大力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建设,积极推进核电项目建设及发电出力。力争下半年清洁电力发挥更大作用,有效减轻煤电出力和煤炭供应。

  基于今年上半年我国能源形势,肖建新表示,在此背景下,除国内加大能源电力生产供应,加强需求侧管理,推进节约能源外,还必须有效加强能源进口供应,保障能源需求。

  “从需求角度来看,加强节约能源利用是长期坚持的国策。”肖建新指出,要从各方面推进全社会节能利用,如:减少钢铁产品出口从而推动结构节能、加大技术应用从而推动技术节能、加强日常节能管理等。

  着眼长远,如何继续做好能源保供相关工作?肖建新认为,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仍是我国“六稳”“六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期间,保障能源安全,煤炭及煤电仍起“压舱石”作用。

  他指出,长远而言,我国能源保供有序稳定,需继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保障全国煤炭有效生产能力一定规模。继续推进释放煤炭先进产能,根据煤炭需求前景,保持国内煤炭有效生产能力42亿吨左右即可,“但煤炭产能不能太高,在‘十四五’后期及‘十五五’时期,尤其‘十五五’时期在煤炭需求下降的基础上,煤炭产能太高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产能过剩,造成当前投入的生产改造成本难以收回,加重煤炭行业的负担。”

  二是加大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天然气进口,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需求。

  三是大力推进水电建设。加快推进西南地区和藏东南地区水电资源开发,在做好生态环保要求下,实现我国水电资源应开发尽开发。

  四是大力推进新能源发展。以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为核心,推动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

  五是保障安全前提下,积极开发利用核能。

  六是从需求侧角度,全力推进全社会节约能源,积极加强用能行业管理,总体上推进全社会用能效率提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