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石化集团LNG装置即将正式投产

   2018-08-31 中国网

81

核心提示:天然气产业已经成为了全球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加上近期天然气供应在一些国家出现的气荒现象,各国政府和各
    天然气产业已经成为了全球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加上近期天然气供应在一些国家出现的“气荒”现象,各国政府和各大天然气企业纷纷开始加大天然气产能。国际能源署在今年的一份能源报告中称,预计未来五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将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到2022年,消费量将达到4000亿立方米(bcm),高于2016年的3630亿立方米。中国将占到这一增长的40%。工业部门的需求成为天然气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取代发电、天然气将由于可再生能源和煤炭竞争而受到挤压。天然气消费的迅猛增长,让国内包括宝塔石化在内的石化企业巨头纷纷加快了对于LNG的布局。       从中国最大民营石化企业之一宝塔集团获悉,依托国家能源战略及地理优势,LNG接收站项目正式列入国家天然气“十三五”规划、《山东省石油天然气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烟台市重点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年接卸LNG能力可达260万吨,折合成天然气36.4亿方。意味着该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建成并进入调试和试运营阶段,即将正式投产。该项目是国内首个民企独资的LNG接收及加注项目,也是国家能源局核准的由民营企业投资的大型LNG接收站项目。       宝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LNG清洁能源为基础,在做好LNG接收站建设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光伏、动力电池、储能、地热资源等新能源行业及利用项目研究。在快速推进LNG接收站项目的同时,宝塔新能源天然气销售有限公司开展天然气贸易,提前布局、抢占天然气市场,为接收站未来的完工运营打下良好基础。       长期以来,国内LNG接收站的投资建设由“三桶油”主导。其中,中海油下属9座接收站占全国已投产LNG接收站总处理能力的56%。民营企业参与进口LNG贸易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作为第三方租赁LNG接收站,另一种则是自建LNG接收站。2014年,宝塔石化成为国内首个五证齐全的民营石化企业。但LNG接收站项目投资巨大、审批程序复杂,目前为止仅九丰集团、广汇能源、新奥集团等民营企业涉足其中       据媒体了解,在继续发展石油化工业务的同时,宝塔石化快速培育和发展清洁能源、新型能源,走以天然气特别是LNG为主的清洁能源发展之路。首先,宝塔介入LNG接收、存储、批发、零售业务,作为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基础;其次,以LNG为主,在全国或主要口岸布局LNG接收站,发展LNG下游产品;再次,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培育太阳能、风能发电及其它新能源,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新的业务基础。5月20日,宝塔石化LNG接收站项目已被列为国家十三五重点项目,是华北、华东地区落实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与应急保供的重要气源保障。       目前,该项目已经建成的一期工程可实现日处理液化天然气60万方,依托国家能源战略及地理优势,LNG接收站项目正式列入国家天然气“十三五”规划、《山东省石油天然气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烟台市重点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年接卸LNG能力可达260万吨,折合成天然气36.4亿方。       宝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LNG清洁能源为基础,在做好LNG接收站建设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光伏、动力电池、储能、地热资源等新能源行业及利用项目研究。       目前新能源集团正积极推动LNG接收站项目,该项目已列入国家天然气十三五规划、《山东省石油天然气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年)》,烟台市重点项目。宝塔石化LNG接收站项目一期计划建设100万吨,二期建设260万吨。一期计划在2020年完工并投产。       在快速推进LNG接收站项目的同时,宝塔新能源天然气销售有限公司开展天然气贸易,提前布局、抢占天然气市场,为接收站未来的完工运营打下良好基础。快速培育和发展清洁能源、新型能源,走以天然气特别是LNG为主的清洁能源发展之路。首先,介入LNG接收、存储、批发、零售业务,作为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基础;其次,以LNG为主,在全国或主要口岸布局LNG接收站,发展LNG下游产品;再次,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培育太阳能、风能发电及其它新能源,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新的业务基础。       此前,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中海油深圳LNG接收站分别于今年2月、8月投运。今年以来,国内多个LNG接收站建设纷纷提速,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天然气消费的迅猛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6.8%左右。据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19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