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2017-05-19 中国石油报孟庆璐

51

核心提示:王宜林在现场表示,这次试采成功标志着中国石油在深海钻井等方面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将继续深化与有关方面的
    王宜林在现场表示,这次试采成功标志着中国石油在深海钻井等方面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将继续深化与有关方面的合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南海神狐海域,碧波荡漾,钻井平台点火臂,火龙飞舞。5月18日,在这个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连续7天19个小时的稳定产气,取得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历史性突破。我国进行的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宣告成功,党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       贺电中说,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参加这次任务的全体参研参试单位和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贺电中指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希望你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向地球深部进军的重要指示精神,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为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res04_attpic_brief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举办天然气水合物现场试采会。中国石油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裁汪东进出席试采现场会。       5月18日上午,国土资源部在南海神狐海域举办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会。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在现场宣布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指挥部汇报了水合物试采有关进展。中国石油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裁汪东进出席试采现场会。现场会后,与会领导参观“蓝鲸1号”钻井平台,实地查看试采情况。       作为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重要合作者,这次试采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石油深海钻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初步具备了深海钻井、完井、试采能力。    89692_891450
  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指挥部,王宜林向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介绍从深海取出的水样。       王宜林在现场看望慰问了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在场干部员工,了解项目进展情况。他指出,这次试采成功,为我国化石能源增加了新的战略接替。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石油在深海钻井等方面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为进军深海积累了宝贵成功经验。他要求海洋工程公司要继续深化与有关方面的合作,深入研究持续攻关技术难题,探讨深海水合物这种高效清洁能源有效商业利用的途径,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作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中国石油集团积极参与合作。5月10日起,在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截至5月18日10时,累计产气超过12万立方米,最高瞬时产气量超3.5万立方米/天,平均日产超过2万立方米,其中甲烷含量达99.5%,目前试采正常,产量稳定,超额完成了日采1万立方米、连续一周的预定目标,圆满完成预定目标,实现了理论、技术和工程的重大创新。这一成果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技术、工程的历史性跨越,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89691_100367       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是这次试开采工程的总承包商。在施工中,他们积极吸收国外试采经验教训,并结合中国石油油气钻完井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整合了国内外优质资源,从深水浅层钻完井技术、粉砂质储层防砂工艺创新、HSE和井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精心准备、精准设计、精细施工,为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提供了保障。       国务院办公厅、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有关司局,广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参研参试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中国石油集团董事会秘书兼办公厅主任王志刚参加上述活动。      延伸阅读       天然气水合物,也称“可燃冰”。作为接替能源,“可燃冰”在全球资源储量非常丰富,相当于现在全球已经探明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能源碳总量的2倍,主要分布于海洋、少量分布于陆地冻土带。据悉,1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可生成164立方米至180立方米的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