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把课堂搬到生产现场

   2015-01-19 中国石化新闻网赵士振

55

核心提示:刘安国、马建华是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采油五矿35队职工,同时也是师徒俩。这几天抽油机发电机嗡嗡响,个中原

刘安国、马建华是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采油五矿35队职工,同时也是师徒俩。这几天抽油机发电机嗡嗡响,个中原因让他俩发生了分歧。于是,两人登陆中国石化远程培训系统寻找“证据”。
 
  有效利用远程培训系统提升职工能力和素质,是胜利油田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途径之一。近年来,胜利油田在职工教育培训中坚持个性化、差异化,主动融入生产实际,满足了各类人才成长发展需要。
 
  学员准备教学大纲
 
  “The second question is mud solidification.”在胜利油田新近举办的“钻井液废弃物处理技术”培训班上,外教BOB MENAGE正按学员准备的大纲上课。
 
  来自钻井工艺研究院的学员蓝强博士说,大纲里的内容,全是他们在生产科研一线遇到的急难问题。BOB MENAGE具备BP、阿美等世界知名石油公司工作经验,对泥浆废弃物处理等前沿技术很熟悉。“结合我们关心的问题讲课,讲到了我们的心坎上。”
 
  胜利油田业务领域覆盖地质、钻井、采油等油气勘探开发主体专业,还涉及供发电、供排水、社区医疗等多个专业,工作内容差异性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难度大。有时候同一个培训班上,听课的既有专家,也有一般技术人员。要么专家听了没用,要么技术人员听不懂。“讲到学员心坎上”,成了培训工作的一大难题。
 
  为实现精准培训,胜利油田建立完善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需求调查机制。在组织2015年培训计划时,他们在各领域人群中征集了11187条需求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归纳汇总和专家论证分析后,将形成年度培训计划,并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细分类别。这种结合学员特点量身定制的培训方案更具个性化和差异性,从专家到普通技术人员,从处级干部到一般管理人员,都能找到适合的课程。
 
  2014年,胜利油田探索实施了处级干部模块化选学,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开发设计了QHSE、经营管理等10个专题,让处级干部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学。2015年,他们计划将自主选学拓展到科级正职和专家及以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层面,扩大模块化、专题性选学的覆盖面。
 
  把课堂搬到生产现场
 
  周荣华是胜利油田高培党校培训总监。对于学校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师、学员精神状态发生的变化,有着20年教育培训管理经验的他深有感受。
 
  据他介绍,培训工作起步阶段,教学手段有限,教师只有一本教科书,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渠道窄不说,还有滞后性。教学方法上,教师多是照本宣科,甚至技能操作也是机械地背诵动作口令。“那时候的培训理论多,与生产结合不紧,学员自然提不起兴趣。”

要把课堂搬到生产现场,让课堂与实际紧密连接起来。胜利油田从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入手,组织教师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送外进修学习,组织参加油田地质论证会、开发技术座谈会等,帮助他们准确把握生产发展趋势,及时将现实中的关键、难点问题转化为培训课程和授课内容。

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管理也更加规范。胜利油田建立起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培训方案、实施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全程跟踪评价。同时,培训机构也建立起质量内控体系,创新实施项目化管理模式,并通过“问卷调查表”、座谈质询、网上评价等方式,监控各个环节。

培训快速响应机制也得以完善。2013年7月29日,胜利石油工程公司中标沙特阿美石油公司9台钻机。根据合同要求,300多名项目成员必须在半年内完成相关培训。他们随即集结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培训攻关,细分平台经理、带班队长、安全官、司钻等岗位类别,快速开发了针对性的培训教材和课程。同时根据学员外语水平实行分级培训,并通过到海外项目实岗锻炼等方式,快速提升学员水平。

指尖上的“课堂”
 
  在黄河钻井32537队工程二班,这是一个常见的场景:除了几人在看护井场,其余的都在看手机打发时间。不同以往,他们看的是流行的网络小说,而是中国石化远程培训系统中下载的课件。

“远程培训系统解决了我们一线生产单位的培训大难题。”黄河钻井总公司负责培训的同志说。近几年,油田一线生产压力越来越大,工学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生产技术的发展,急需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另一方面,基层单位“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是钻井行业,一开钻24小时就不能停。如何处理好培训与生产的关系,成了难解的疙瘩。

远程培训系统的开发应用,给培训工作开辟了全新渠道。为大力推广应用,胜利油田专门下发通知,分类明确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远程培训学分标准,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另一方面加大软硬件投入,建设主干万兆带宽网络,扩充服务器容量。同时,教材光盘、移动式培训、微课堂等新的培训手段,也进一步延伸了远程培训平台的使用范围。

截至目前,胜利油田已经实现中国石化远程培训系统最快网速,可以同时容纳6000人在线学习,远程培训系统注册人数达到11.6万人,人均年度学习近40学时。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