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价格降低,国内地方炼油厂开工率低

   2014-12-01 中国网中国网

41

核心提示:尽管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过去几个月不断下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部长级会议27日仍在维也纳决定,将石油

  尽管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过去几个月不断下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部长级会议27日仍在维也纳决定,将石油日产量保持在3000万桶水平不变。国际油价应声跳水,纽约原油在电子盘交易中一度暴跌8%至67.75美元。这也是2010年6月以来首次跌破70美元。自然,油价“九连跌”也就成了必然。

  油价持续下跌,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对油企来说,就可能是一场灾难了。据相关媒体报道,在国际原油价格疾风骤雨式的狂泻中,国内整条石油产业链都战栗了,首当其冲的就是主要集聚于山东的地方炼油厂。据悉,国内地方炼油厂开工率已降至3成。

  油价持续下跌,对包括炼油企业在内的石油企业产生冲击和影响,那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出现7成以上炼油企业停工的现象,还是有点让人意想不到的。毕竟,市场需求并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前些年油价的快速上涨,拨动了地方政府大发“石油财”的神经,炼油企业象雨后春笋般地在一些地区诞生。其中,山东省是地方炼油企业最为集中的地方,东营一个地区,炼油厂就超过了54家。

  殊不知,在前几年油价快速上涨时,就曾出现过成品油销售企业赚得钵满盆溢、炼油企业则出现严重亏损的现象。一度时期,国家还对炼油企业进行了财政补贴,导致社会反响很大。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相反,包括山东在内的许多地方更加快了建设小炼油企业的步伐。自然,在油价大幅下跌后,这些油企就无法生存了。

  我们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什么、生产什么,投资多少、生产多少,都必须依据市场规律办事,按照市场法则进行,而不能主观臆断、随心所欲。山东等地投资建设了这么多炼油厂,特别是小型炼油厂,显然不是市场规律使然,而是主观臆断所致。特别是地方政府为了政绩,拼命要求企业和投资者建设炼油厂,甚至为了上炼油厂,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

  实际上,类似问题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经大量存在了,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以及光伏等,无一不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被称作新兴产业的光伏,更是由行政一手推动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陷入产能过剩怪圈的。所不同的是,由于国际市场油价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炼油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没有暴露,地方炼油厂还能勉强生存。油价一持续下跌,自然也就只能原形毕露了。

  说实话,面对7成炼油企业关门打烊,第一感觉应该是高兴,然后才是追问。想一想,如果不是油价跌跌不休,如果炼油企业还有钱可赚,还不知有多少地方会将炼油作为地方的支柱产业,大干快上,盲目上马,还不知会造成多少投资损失。而对地方政府来说,只要不亏得认不了家门,并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盲目投资的冲动是不会消失的。

  必须引起重视的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中国是第一个出台经济刺激政策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喊出“率先复苏”的国家。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仍处于比较困难的状态,经济下行的格局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并由此引发了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的严重落后。虽然中央采取一系列压缩产能、调整结构的政策。但是,在地方利益的阻挠下,产能过剩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甚至出现了产能越压越多的怪现象。

  同时,中央企业为了与地方争利,也在到处布点、到处投资,形成中央企业和地方政府争地盘、争市场、争利益的格局。自然,到了油价持续下跌这样的问题发生,产能过剩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产能过剩问题的发生,是在执行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的情况下,是每一个项目都要经过层层审批权的管制中。我们不禁要问,所谓的项目审批,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为什么没有能够有效控制好产能过剩问题?可见,所谓的项目审批,只不过是一种行政权力的体现,而不是监督功能的表现。如果有关方面在审批项目时,也能充分考虑到产业结构的需要,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能就不会发生了。而地方政府如果具有大局意识,也就不会允许盲目投资的遍地开花。

  所以,从此次油价下跌带来的炼油企业集体瘫痪也不难看出,最核心的原因并不是油价下跌,而是产能严重过剩。而产能严重过剩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一时之需、一时之利,盲目投资。这其中,地方政府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何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