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炼:撑起油品供应半边天

   2011-07-04 大众网-大众日报左丰岐

52

核心提示:截至6月30日,山东地方炼油的原油加工能力达到6775万吨,而同期中石油、中石化在鲁炼油能力约为2500万吨。
  截至6月30日,山东地方炼油的原油加工能力达到6775万吨,而同期中石油、中石化在鲁炼油能力约为2500万吨。我省是国内唯一一个地方炼油能力超过中央驻地炼油企业总能力的省份。然而,国家产业政策连年调整,原料来源难得保障,地方炼油企业的发展瓶颈难以破除。

  化解省内油荒的“加油站”

  近来,全国多个地方出现成品油供应紧张,但我省成品油市场基本上供应平衡,原因何在?观察发现,我省的成品油供应市场上除了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巨头外,还存在不可忽视的第三方,那就是山东当地的石油化工企业,它们有效弥补了两大巨头的市场空缺,成为化解油荒的重要力量。

  “我省目前还没有油荒现象,尽管市场供应出现了偏紧的形势,但成品油供应并没有影响到社会经济运行。”6月26日,山东省石油炼化协会会长刘爱英对记者说,“这一方面是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强化了市场保障,更重要的是山东地方炼化企业在关键时刻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充分弥补了市场供应不足。”

  卓创资讯石化行业分析师张斌介绍,民营加油站正常情况下,可以从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批发到成品油,但一旦遇到市场供应紧张,民营加油站往往就被断供。而我省目前近万家加油站中,民营加油站占六成左右,承担着全省近四成的成品油市场供应,它们的油源绝大多数来自地方炼化企业。

  济南天蓝油品销售公司经理梁明告诉记者,他们在济南有十几家加油站,一个月汽、柴油销量在2万吨以上,由于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同地方炼油企业的关系比较稳定,才可以保证自己有油可卖。

  刘爱英说,在市场供应紧张的时候,国家发改委也会安排中石油、中石化的部分原油交地方炼化企业炼制,或者收购地方炼厂的产品,从而弥补自身产能的不足,充分利用社会产能。目前来看,尽管目前地方炼化企业因原料制约开工不足,但仍然对市场起到了比较好的保障作用。

  据介绍,山东地方炼化企业在保障市场供应的同时,也发展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产业群体,并带动了大量下游产业的发展,2010年行业税收总额超过70亿元,多数企业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

  逆境长成第一地炼群

  “规模一直是地炼企业的心病,规模不达到一定水平,就有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政策关停。”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从1999年国务院颁发有关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见的通知后,我国地炼企业便如同戴上了“紧箍咒”一般,然而,山东地炼却凭借强韧的生命力在市场夹缝中发展了起来。对于山东地炼的产能扩张,赵友山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使然。此前,国家发改委明文规定,到2011年我国将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至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今年4月份又调整为“限制新建10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150万吨/年以下催化裂化等生产装置”,且要求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在2013年前淘汰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地炼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扩大产能,应对产业政策的调整。另一个方面,扩大产能也是地炼企业增强自身影响力、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策略。赵友山认为,达到千万吨级的炼油能力后,地炼企业不仅能够在国家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的风暴中存活下来,而且还能够吸引国内外更多资本力量前来与之洽谈合作,找到更多发展出路。

  刘爱英分析说,今年山东华星石化、东明石化将分别有一套600万吨/年的常减压装置投产,山东正和集团也将增加一套500万吨/年的常减压装置。山东海化的5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弘润石化500万吨/年重油综合利用项目也将于今年投产,以上炼厂都有望步入千万吨级炼油规模。

  据统计,今年随着我省地方炼化企业新增产能的释放,年内山东地炼的产能将突破8000万吨,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兼并与否都要向前走

  赵友山介绍,“油源一直是制约地炼企业长足发展的短板,但长期的困窘已经练就了地炼企业多渠道找油的本领,存活下去不成问题。随着‘新36条’的发布,国家强调要向民企打开能源等垄断行业的大门,地炼企业更是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同时,外界的大动作也让地炼企业看到了发展前景。去年8月份,山东省政府与中石油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油气管网、炼油、成品油销售网络、城市燃气以及包括港口和码头在内的油气储运项目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同时,中石油旗下的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也与山东最大的地方炼油企业东明石化公司签署了供应原油等相关合作协议。

  刘爱英分析认为,山东地炼的底气也源自自身的发展优势。比如:长期加工劣质原油,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突破,能通过劣质油加工出一些特种油品,技术产出率高;由于是民企性质,管理上相对灵活,成本控制也更为严格,同等生产条件下,相比大型国企生产效率要高一些,利润空间要大一些。

  除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炼油能力以外,一些地炼企业还向深加工或者化工方向发展,并积极与国企或者外资企业联姻,从而扩大自身发展空间。

  近段时间,BP、康菲石油、道达尔、壳牌等多个国际石油石化巨头也频繁来山东进行考察,希望和当地炼油企业合作建厂。

  张斌也认为,今后,山东没能扩大规模的小炼厂可能会在新政策下被淘汰出局,但大部分企业还是会继续发展。而为了寻求原油供应,山东地炼和央企以及国外石化巨头的合作还会更多,这或许将为以后山东地炼更好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地炼企业开始向化工产品方向发展。刘爱英表示,地炼企业不论独立发展,还是接受兼并重组,都要走“转型”发展的道路,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逐步向附加值较高的化工行业延伸转型,培植从炼油、乙烯、丙烯、芳烃等原料到精细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等的产业链。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