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油田寂寞戈壁变生态绿洲

   2010-09-17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58

核心提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火焰山下百里戈壁的这种老景象正在悄然改变。随着吐哈油田勘探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火焰山下百里戈壁的这种老景象正在悄然改变。随着吐哈油田勘探开发的推进,一片片荒滩变绿洲,越来越多的飞鸟、黄羊等野生动物给昔日寂寥的戈壁增添了勃勃生机。

  9月13日,在吐哈油田鄯善温米采油厂米登采油工区的一间员工宿舍里,记者见到了两只灰褐色的野鸟。这是这个采油工区员工张殿民、张兴无在油井旁捡回来的。

  前一天,两位员工巡检至温西10-34井时,在一个水泡子旁发现了这两只鸟,浑身是泥。一只蜷缩在烂泥里,一只站立依偎在旁边。吆喝几声,野鸟飞不起来,只是走了几步,摇摇晃晃。张兴无说:“估计受伤了。”

  两人抱着野鸟,端来清水洗尽淤泥,却没有发现明显伤痕。下班带回宿舍后,两人上网查询,发现很像灰雁,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资料显示,灰雁每年4月到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北部地区繁殖,9月开始成群迁往南方越冬。

  张殿民还根据查询得知的情况,买来白菜、苞菜、青笋,拌上馒头喂养。张殿民说:“今天喂了三次,吃了三个大馒头。”

  得知灰雁的消息后,温米采油厂的员工纷纷前去探望。采油工区主任魏爱军说:“现在油田能看到的野鸟越来越多,还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黄羊。”

  吐哈油田主产区所在的吐鲁番盆地,素以“火洲”著称,是亚洲最低洼的盆地,干旱炎热,水资源匮乏,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100多倍,生态环境脆弱。

  黑色石油绿色开采,1991年以来的现代化油田建设中,吐哈石油人在奉献石油的同时,坚持建设绿色生态油区。油田采油污水100%处理利用,由此每年减少工业用水3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年省下一个昆明湖的水量。净化处理后的工业污水,则浇灌出人工生态绿洲。火焰山下,采油工浇灌出60亩绿洲。甲醇厂区,30亩人工湿地工程初具规模。石油基地绿化覆盖率超过42%。

  石油人染绿的戈壁,如今天上有飞鸟,地上跑黄羊,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观。在吐哈油田,救助野生动物的故事并不鲜见。井下人救助过中暑的游隼,油建人救活了跌伤的黄羊,鄯善采油厂员工让受伤的天鹅重返蓝天。

  两只灰雁飞不起来,没办法放飞。张殿民希望能得到动物救治专业人士的帮助,13日联系一天,却没有结果。他拜托记者帮忙,打听附近有无动物救助站或是动物保护组织。经过联系,鄯善县公安局森林派出所负责人表示将尽快前来领养救治,并对石油员工的爱鸟护鸟行为表示感谢。

  9月14日,张殿民又给两只灰雁买来大把青菜:“还真有些舍不得呢,不过交给专家,也就放心了。”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