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物探尼日尔项目组纪实

   2010-08-09 中国石油报马永

39

核心提示:东方物探尼日尔项目组,远离家园,处山河之外,酬报国之志。撒哈拉沙漠,辽远浑黄,尘沙漫漫,千里罕见绿,
   东方物探尼日尔项目组,远离家园,处山河之外,酬报国之志。撒哈拉沙漠,辽远浑黄,尘沙漫漫,千里罕见绿,寸方难立足。项目组的物探人,餐风沙,逐日月,在茫茫撒哈拉,不断追寻,不断探索,始终不弃。 ——编者

  尼日尔项目部隶属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际勘探事业部。2004年成立以来,项目部完成二维采集8463.9千米、三维采集2536.084平方千米、时频采集496.55千米,资料品质均高于这个区历史纪录。

  5年来,项目部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技术服务公司的目标激励下,全面提升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项目部严格执行HSSE体系标准,连续5年实现HSSE四个零的管理目标。QHSSE管理持续保持无安全、质量和环境可记录事件的良好业绩。安保管理实现高风险国家零事故,在探区树立了良好形象。

  撒哈拉,这个世界最大的沙漠,土地虽然贫瘠,地表下蕴藏的石油资源却异常丰富。

  2004年,紧跟集团公司海外油气战略,东方物探挺进撒哈拉。6年来,东方物探尼日尔项目组完成二维采集8463.9千米、三维采集2536平方千米,处理解释二维资料2万千米,处理解释三维资料3000平方千米,完成综合地震地质研究项目13万平方千米。今年4月27日,在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东方物探尼日尔项目组获得集团公司十大标杆集体荣誉称号。

  风沙万里觅油气丹青难写是精神

  当东方物探尼日尔项目组经理许斌来到位于撒哈拉沙漠中的国家尼日尔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环境比想象中的要恶劣得多。这个70%被沙漠化的内陆国家,没有四季之分,有的只是长达9个月异常干燥的酷暑高温,气温最高可达50摄氏度以上。

  由于温度高,这里几乎不长蔬菜。大部分蔬菜要从国外进口,蔬菜价格奇高,1公斤大白菜合人民币80多元。刚来的前3年,项目组员工只在春节时吃过一次猪肉、两次大白菜,平时顿顿都是葱头、土豆。

  尼日尔医疗条件十分简陋。项目组高薪从北京聘请3名医生,另从当地聘请7名医护人员,配备救护车、急救包和200多种药品。同时,为所有车辆配备GPS和卫星电话,实行旅程管理,对车辆的位置和状态实时监控。尽管采取了防范措施,大部分员工还是得了马来热。这是一种非洲传染病,一旦传染,病毒终生携带。许多员工饱受马来热折磨,疾病复发时,浑身忽冷忽热,热的时候,恨不得跳进冰窟窿里;冷的时候,恨不得把所有的被子盖上。

  在尼日尔,治安是个大问题。在首都尼亚美,随处可以见到停放在路边的机枪和荷枪实弹的士兵,不知道何时就会响起枪声。为保证地震队顺利施工,东方物探聘请近200名当地士兵24小时保护地震队,中方人员野外施工时都有士兵持枪贴身保护。项目组还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应急报警通信网络和警卫执勤标准工作程序;在居住场所安装摄像头、报警器,并设置紧急避难所。

  有效的安保措施,使项目组避免了3次重大治安事件。2007年上半年,尼日尔地方反政府武装多次绑架外国公司员工,东方物探8636队也遭受地雷的威胁,地震队被迫撤离。2007年9月,尼日尔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尼日尔处于紧急状态。反政府武装对正在作业的东方物探8636地震队发来警告信:必须在一周内离开,否则就会给予报复。

  面对强大的地方武装,地震队被迫撤离。2天后,他们带着所有的设备到达首都尼亚美。中国驻尼日尔大使来看望他们时,看到他们将所有设备一件不差的收回,惊诧地对许斌说:“你们真是训练有素的队伍。”

  2010年2月18日,是农历的大年初五。这天,尼日尔发生政变,政变军人开着装甲车冲进总统府,与总统卫队展开激烈交战。尼日尔项目组人员被迫到中国驻尼日尔大使馆避难。大家躺在楼道的地板上,度过了惊心动魄的三天两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尼日尔的石油勘探始于1958年,到60年代末,只有一口井显示有油的迹象。90年代,美国、法国石油公司开始勘探尼日尔对外开放的石油勘探区块。1997年,由于没有商业开采价值,法国等公司退出。

  2003年11月,中国石油获得尼日尔勘探许可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质结构,靠什么突破撒哈拉?

  在撒哈拉沙漠施工,首先要解决的是高温问题。地震采集项目采用的是利用震源车激发方式,每年有6个多月时间因中午温度过高,设备不能正常运转,震源出勤率严重影响项目施工进度及施工计划。为确保设备在高温下正常运转,项目组将震源的液压散热系统和发动机散热系统进行技术改进,近5个月施工时间,累计增产5000炮,效率提高1倍。

  6年来,尼日尔项目组形成一套适合大沙漠复杂断块区的地震采集、处理技术和方法。叠前随机噪声压制技术、叠前多域去噪技术和综合静校正技术等在撒哈拉沙漠得到广泛应用。

  在综合地质研究方面,东方物探尼日尔处理中心针对探井、评价井井位目标多轮次开展“加急+公关”资料处理模式,优质高效保障了圈闭目标的发现和井位的确定,地质解释与综合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服务于油公司的勘探及油气钻探。仅2009年,东方物探就提供探井井位10口,成功率90%;评价井7口,成功率100%,配合甲方发现了3个、落实了1个千万吨级油藏。

  2010年,仅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项目组便配合甲方在尼日尔Dinga南部、阿格戴姆区块东部新区新领域获得油气发现,实现油气勘探向外围甩开的目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千磨万击还坚劲

  2008年,对于尼日尔项目来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这年,中尼两国再次扩大石油合作领域,集团公司获得在Agadem区块3年投产建成100万吨产能、100万吨年加工能力炼厂和700公里的输油管线合同。为确保集团公司三年实现三大目标,甲方加快了勘探节奏,原本计划8月开工的项目,要求提前1个月开工。

  8636地震队迅速挺进撒哈拉沙漠。当时,正值沙漠中的风季,一连几天狂风不断,搭起的帐篷不一会儿就被大风吹散,大家只好用床单把头包起来,躺在沙丘上休息。那几天,沙漠里最高温度达58摄氏度,员工的脸被晒得通红,有的甚至直起皮。“用手一摸,脸上的皮就往下掉。”营地经理卢学明说。

  高温常常把震源车的液压管线晒裂。为了不占用正常的生产时间,震源组都是在中午最热的时候维修震源,几乎人人中过暑。

  张庆主要负责浅层地质调查工作。他负责的班组有10个当地雇员,10个负责安保的士兵,只有他一个中方人员。张庆的班组属于“单班组”作业,后勤供应困难,每天他和当地雇员一起吃土豆和库思库丝(当地的一种粮食)。

  撒哈拉沙漠不仅有沙尘暴,也会有暴雨。2009年7月,正值沙漠雨季,一场大雨从天而降,帐篷被狂风席卷而去,10多个人只好挤在驾驶室里。大雨下了一天,他们只就着雨水吃了一些面包和饼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恶劣的治安环境,没有阻挡东方物探人找油找气的脚步。6年来,尼日尔项目组获得高质量的地震剖面,资料品质均高于这个地区历史纪录,实现在高风险地区作业HSSE连续300万工时无失时伤害事故。

  六年,一路风尘一路歌。承载先锋的使命,尼日尔项目组依然在撒哈拉大沙漠书写找油找气的壮丽诗篇。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