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安塞油田杏河区块快速发展的调查

   2010-05-12 中国石油报本站专稿

60

核心提示:杏河区块地处长庆油田安塞油田腹部,因在杏子河畔而得名。  在20多年的开发历程中,杏河区块年生产能力
   杏河区块地处长庆油田安塞油田腹部,因在杏子河畔而得名。

  在20多年的开发历程中,杏河区块年生产能力实现了快速增长。特别是2003年以来,平均每年保持15万吨以上产建规模。2008年8月5日,杏河区块原油日产水平达到2750吨,安塞油田第一个100万吨生产区块从此诞生。截至今年4月底,这个区块已累计建产492万吨,动用含油面积159平方公里。杏河区块缘何成为安塞油田年产原油300万吨的主战场?

  增储建产蓄实力

  增储建产是硬道理,没有储量的增长,油田就不会发展。可以说,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杏河区块这朵石油花。

  1986年,安塞油田人在杏河地区打出了第一口探井——塞121井,完钻试油后在三叠系3个层位均获得20吨以上的高产工业油流,随后一些探井也相继出油。至此,一个崭新的多油层复合岩性油藏展现在长庆人面前。

  20世纪90年代,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逐渐成熟,杏河区块开始了大面积开发建设。经过5年的艰苦探索,基于三叠系油藏成藏机理的“滚动建产”技术逐渐成熟并被广泛推广,实现了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100万吨。

  杏河区块1993年开始实施“肥中选肥,优中选优”的建产方针,2000年探明地质储量基本建完。2001年,在长庆油田“三个重新认识”思想的指导下,杏河区块不断调整和创新勘探思路,对老区非主力油层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区域地质研究和评价井、骨架井的实施,进行老油田扩边勘探开发,突破了杏河区块增储建产的制约“瓶颈”。

  科技攻关添活力

  众所周知,安塞油田油藏平均有效渗透率只有0.49毫达西,油层致密开发难度极大,属典型的“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地质特征。杏河区块同样面临这样的开发难题。如何尽快把储量优势高效地变成产量优势,成为摆在长庆人面前的头等难题。

  多年来,经过一大批科研人员的努力探索总结出的以压裂为主的储层改造技术和超前注水技术,打开了禁锢低渗油田产量的桎梏。随着被称为治标性“外科手术”的缝内暂堵压裂重复改造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实现了杏河东北部1342万吨难动用储量的高效开发。被誉为打开低渗油藏之门钥匙的超前注水技术,则依据水力学基本原理,均衡补充地层能量,着重解决低压问题,为后期开发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杏河区块以提高单井产能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多油层叠合的地质优势,实现了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并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排状注水、分层注水、重复压裂、补孔改层、侧钻、更新等一系列稳产技术措施。杏河区块的年生产能力从1997年的10万吨上升并稳定在目前的100万吨,日产水平从1997年的274吨增加到目前的近3000吨,成为支撑安塞油田快速发展的主力区块。

  管理创新增动力

  在“大油田管理,大规模建设”中,杏河区块1993年正式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了三次“分娩”。1998年1月,杏河作业区正式成立,标志着杏河区块全面开发。2004年8月,杏北作业区从母体“分娩”出来,增储建产迈出了新的步伐。2007年9月,杏南作业区从母体再一次“分娩”独立,标志着生产建设的全面提速。

  可以说,每一次“分娩”都意味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针对每次“分娩”后组织机构不健全、整章建制不完善、人员层次不齐、生产组织困难等诸多因素,杏河、杏北、杏南3个采油作业区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特别是数字化、信息化实施后,管理流程缩短了,人员精简了,效率增加了,催生了以新区块、新设备、新人员为主要内容的“三新”管理模式,助推新区块走上了安全、平稳、规范化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一泻千里势不可当,飞速发展快马加鞭。5年时间实现勘探开发重大突破;17年后建成50万吨生产规模;20年后建成安塞油田第一个百万吨生产区块。特别是杏南作业区在短短的10个月内建成 “千吨级”作业区,创造了安塞油田历史之最。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