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海洋油气勘探欲成焦点

   2007-05-28 中国能源网中国能源网

77

核心提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膨胀,陆上大型油田日益枯竭,于是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海洋,因为那里有着很多未探明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膨胀,陆上大型油田日益枯竭,于是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海洋,因为那里有着很多未探明的油气储量。尽管过去由于技术不成熟人们对海洋望而却步,但自“深海钻井平台”出现后,人类就开始向几百甚至几千米海洋深处“进军”。 挪威早在1995年就开始使用这一技术,至今已经有超过21个深海油田被开发。
 
  随着海洋钻探和开发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深水的概念和范围不断扩大。90年代末,水深超过300m的海域为深水区。目前,以大于500m为深水,大于1500m则为超深水。研究和勘探实践表明,深水区油气资源潜力大,勘探前景良好。据估计,世界海上44%的油气资源位于300m以下的水域,其中墨西哥湾深水油气资源量高达400亿-500亿桶油当量,约占墨西哥湾大陆架油气资源量的40%以上,而巴西东部海域深水油气比例高达90%左右。

  从区域分布来看,墨西哥湾、巴西和西非及北海等海域集中了全球约70%的深水勘探开发活动,成为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主导了全球深水油气开采的潮流。其中,在墨西哥湾,外大陆架深水勘探开发迅速发展。截止2000年,先后在墨西哥湾深水区发现了112个油气田,近30个已投入生产,当年生产原油3.7亿吨,获油气储量5.6亿吨油当量,2002年以来获得50个深水发现,其中2004年新发现两个油田,储量均超过1亿桶。1985年,美国墨西哥湾外大陆架深水油气产量分别占整个墨西哥湾海域油气产量的6.0%和0.8%,到2004年则分别上升为65.1%和35.2%,达到4 750万吨和56亿立方米。

  而西非深水发现主要集中于几内亚湾,即安哥拉和尼日利亚海域,跨国石油公司累计发现25个油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储量超过10亿吨。90年代中后期,全球八大深水油气发现中,西非深水海域就占了五席。2004年,全球20个储量超过亿桶的深水油气发现中,7个分布在西非海域。在巴西东部海域深水区,相继发现马林、若克多尔等巨型油气田,该国64%的原油产量来自深水油气田。依靠深水油气田的开发,巴西石油自给率从1980年的16%增加到2004年的91%。未来数年,随着巴西深水石油产量的不断增加,巴西石油消费可自给。

  此外,在亚太、地中海等地区深水油气勘探发展也较迅速,陆续发现了一批大型油气田。比如,在埃及地中海深水区成功钻探了一口探井,日产天然气约124.5万立方米,在盂加拉湾深水区获得重要发现,钻探了口产原油约500t、天然气4.0万立方米的探井。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大陆架深水区也获得一些发现。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在南中国海深水区开展了大量勘探工作,也发现一批深水油气田,建成了5 000多万吨的深水石油产能。

  环球能源网认为,未来随着投资的增加,海上油气储量和产量将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深水油气储量增长尤为显著。据预计,2010年,全球深水油气储量可达到40亿吨左右,其中墨西哥湾约10亿吨,西非海域22亿吨,巴西海域8亿吨。在高油价下,储量的增长导致产量增加。预计,全球海上油气产量将从2004年的19.42亿吨油当量增长至2015年的27.4亿吨油当量。其中,海洋石油产量在全球石油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将从2004年的34%提高到2015年的39%,达到16.43亿吨;而海洋天然气产量在全球天然气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将从2004年的28%提高到2015年的34%,达到13 000亿立方米。从地区分布看,北美海上石油产量将继续保持小幅增长,而北海石油产量则继续下降。其中,墨西哥湾深水区石油产量年均增长8-10%,2010年有望达1.15亿吨,大量新增的油气储量将使安哥拉、巴西海上石油产量显著增加,年均增长分别为15%和11%,2010年,安哥拉石油产量可增至1亿吨,巴西石油产量将达到1.3亿吨。预计,到2015年,非洲、中东和拉美地区海上石油产量占全球海洋石油产量的50%以上,北美、西欧、亚太及中东的海上天然气产量将占全球海上天然气产量的70%以上。

  海上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和作业范围不断加大。墨西哥湾、西非及巴西等海域将继续引领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潮流,同时许多前景看好的海上新区将陆续投入勘探,如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大陆架海域、孟加拉湾、里海地区及两极大陆架地区。其中,北极地区海域发育30多个沉积盆地,勘探面积330多万平方公里,油气资源丰富。据估汁,北极地区蕴藏天然气资源量23万亿-33万亿立方米,目前已发现各类油气田近10个,显示良好勘探开发前景,是未来全球海上油气勘探的战略后备区。而且,深水、超深水海域,勘探程度低,油气资源丰富,潜力大,继续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热点。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