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石化“小乙烯”装备水平提升

   2007-04-13 中国石油报中国石油报

103

核心提示:运行周期长、可处理原料广泛、国产化程度高三大优势,成为兰州石化公司24万吨“小乙烯”毫秒炉隐患治理项目

运行周期长、可处理原料广泛、国产化程度高三大优势,成为兰州石化公司24万吨“小乙烯”毫秒炉隐患治理项目的亮点。4月9日,记者了解到,公司新建的两台4万吨国产裂解炉从能耗物耗、适应性、设备来源保障等方面提升了“小乙烯”的装备水平。
  24万吨乙烯裂解装置的5台毫秒炉于1988年建成投产,已经连续运行18年。由于设备老化严重,公司决定将新建2台4万吨裂解炉取代现有的5台2万吨毫秒炉。项目于2006年11月1日开工建设。

  “第一大优势是裂解炉运行周期达到60天,这比毫秒炉设计运行周期提高8倍多,大大减轻员工劳动强度,降低了能耗和物耗。”裂解炉隐患治理项目组负责人张寰说到新国产炉时兴奋异常。他介绍,5台毫秒炉每台运行周期只有7天,平均每天都要进行切换炉子的工作。把运行到期的炉子切出来进行烧焦,把备用的炉子切进去投入运行,差不多需要一天时间。建成后的新炉子1个月才切换一次,这与改造后每台运行周期达到15天、平均3天切一次炉子的毫秒炉相比仍然有较大优势。同时,由于炉子切出烧焦的过程无法参与生产,毫秒炉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还要浪费大量的烧焦蒸汽。

  长期从事乙烯生产的张寰深有感触地说:“新建国产裂解炉第二大优势是符合‘小乙烯’发展实际。因为该炉不但具有比较好的兼容性,适合裂解的原料广泛,能够裂解乙烷、丙烷、石脑油、拔头油等气液相原料,而且既可进行纯液相裂解,也可进行纯气相裂解,还可进行气液相共裂解。随着兰州石化46万吨“大乙烯”的投产,作为“小乙烯”的石化厂面临的裂解原料短缺难题将得到破解。通过“捡漏补缺”,石化厂可以使用大乙烯无法使用或者使用效果不佳的原料,从而发挥炼化一体、大小乙烯互补的优势。

  国产化程度高是新建4万吨裂解炉的第三大优势。国产化带来的好处是设备和材料采购容易检维修方便,尤其是国内能制造的设备价钱实惠还不受制于人。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