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过后夺油藏 纵观长庆油田公司低渗透油气藏测井识别技术

   2006-04-12 中国石油报佚名

73

核心提示:历史的前进从来都不是匀速的。     从1905年清代官办油田诞生到上世纪80年代末长庆油田原油产量接近150
历史的前进从来都不是匀速的。
  
  从1905年清代官办油田诞生到上世纪80年代末长庆油田原油产量接近150万吨,时间长达80年之久。2003年,长庆的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2005年,这一数字改写为1542万吨。已有近百年勘探历史的鄂尔多斯盆地,近几年油气勘探呈突飞猛进态势。在石油勘探方面,发现了三级储量5亿吨级的西峰油田和三级储量超3亿吨的姬塬油田;在天然气勘探方面,发现了苏里格和子洲-清涧两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气田;在油气生产方面,安塞、靖安、榆林、靖边等低渗、低压、低产油气田实现了高效开发。
  
  是创新推动长庆油田实现了大发展,而这其中,被油气勘探界称为“临门一脚”的测井技术创新功不可没。
  
  五只“拦路虎”
  
  鄂尔多斯盆地是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岩性油气藏,对长庆的勘探工作者来说,要想捉拿油气藏,就必须突破低渗透油气藏的测井识别与评价这道难关。而要突破这一难关,就必须驯服面前5只性情暴虐的“拦路虎”。
  
  长庆低渗透储层以“磨刀石”著称,是世界级的低孔、低渗油气藏。加之储层不动水饱和度高,而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低,常规测井技术和装备对有效储层的分辨能力不足,给油气层识别带来困难。因此,第一只拦路虎叫做“小”,即油水层差别小,难以识别。
  
  油气层识别的第二只拦路虎大名“散”。一般的构造性油气藏像一只倒扣的锅,油气向顶部聚集。而长庆低渗透油气藏是典型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就像一床摊开在西倾低缓单斜斜坡上的棉被,倾斜角不到1度。油气聚集缺乏长期持续的动力指向,分散性强,油水同层现象普遍。
  
  油气层识别的第三只拦路虎是“非均质”。如果说,储层是一床棉被的话,那么这床棉被里的棉花有的地方蓬松,有的地方却结实了。再加上岩层中粘土矿物含量高、颗粒胶结方式和填隙物类型多样等原因,传统方法建立的测井解释模型无法适用。
  
  第四只拦路虎叫“低阻”。在鄂尔多斯,低渗透、低阻、低饱和度油藏相伴生,低阻油气层在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地区、不同层系均有分布。尤其是中生界中浅层低阻油层、油水层分布普遍,给测井流体识别带来很大困难。
  
  最后一只拦路虎叫“扰”。由于低渗透油气藏普遍为低压异常,单井一般无自然产能,储层极易受污染、改造等非地质因素干扰,测井评价难度进一步加大。
  
  在这5只“拦路虎”面前,常规测井技术一筹莫展。长庆人举起了创新利剑。
  
  一把创新剑
  
    

[page_break]
在长期的探索中,长庆油田从测井资料采集、岩石物理研究和解释评价三方面入手,形成了以“高精度数控采集、多参数精细解释、分类型综合评价”为主要特征的低渗透油气藏测井识别技术。
  
  在采集方面,长庆油田积极推广高精度数控测井和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同时使用常规测井系列测全孔隙度,补全了岩性密度测井。集成创新的测井采集技术提供的丰富信息在重点探区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在低阻、特低渗透、复杂填隙物类型等特殊油气藏评价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岩石物理和储层地质方面,长庆油田首先破解了低渗透、复杂孔隙结构中电、声、磁响应参数的影响继而明确了孔隙度解释中提高解释精度的思路;接着提出了渗透率解释中起控制作用的组分模型;最后,创造出适合鄂尔多斯地质特征的岩性地层油藏定量解释公式。
  
  在这些思路、模型和公式的基础上,长庆油田形成了以岩性识别为主导,以孔隙结构和有效渗透率解释为核心,以流动性和渗透率为分类依据,以油气层产能估测为目标的测井精细解释模式。这一摒弃了原有单井解释按区块、分层段建立解释模型的方法,根据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和测井响应机理,分析解释和评价储层。
  
  至此,长庆油田创新性地消除了低孔低渗油藏测井评价的“拦路虎”,形成了低孔低渗油藏测井评价技术体系,解决了鄂尔多斯盆地特有的地质难题。
  
  两重新天地
  
  技术创新是一个长期艰苦而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且随时面临新问题的挑战。近年来,长庆油田随着勘探主战场的转移,油气层测井识别难、定量评价难的问题更为突出。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长庆油田在储层岩石物理、精细解释评价、老井复查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勘探生产中见到明显效果,显著提高了测井对复杂油气层的发现能力和评价水平。近3年来,长庆油气探井测井解释符合率一直保持在70%~75%,重点探区的测井解释符合率达到了85%,利用测井资料,科技人员在多层系复合勘探中发现了一批小而肥的油藏。
  
  一项创新成果,往往很快打开一片新天地。山2是鄂尔多斯盆地一个含气层系的名称,在陕152-陕151井区对该层系进行测井时,没有找到油气层。科技人员运用新技术对该井区山2进行重新认识,获得了突破,最终试气获得12.92万立方米的工业气流,打开了子洲地区山2气层勘探的新局面。在石油勘探方面,技术人员通过对上个世纪70年代初完钻的里6井中深层某油层的重新认识,将原来认为是致密油层的层系解释为油层,通过试油获得日产24.65吨的工业油流。

上一页  [1] [2]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