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南海油气开发势在必行

   2011-05-13 石油石油

9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能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正面临能源安全的严峻挑战。许多专家一直对此十分关注,尤其是涉及能源安全、能源外交、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方面的问题。

  向海洋要"气"势在必行

  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洪农认为,国内石油增长乏力早已成为不争事实,国内油田正日益枯竭,使得我们在10年前就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产量增长远远不能满足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2002年,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今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突破1亿吨。目前,中国的原油消费有37%依赖进口。

  石油大学校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一伟说,目前中国石油工业正处于艰难平衡稳定发展期。1993年至2003年10年间,全国石油用量增加了1.1亿吨,每年增加1100万吨,预计石油需求在2020年前仍会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预计至2015年,进口率将增至50%。

  "在陆地资源因加速开发而日渐枯竭的今天,走向海洋,开发海洋,是人类寻求新的能源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见义一语中的。

  "海洋资源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领域,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中国要想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壮大,就必须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国。"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认为,将来世界上40%的石油将来自深海,深海石油将成为今后能源的重要来源。

  有专家认为,海洋储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未来油气资源的开发将更多地依赖于海洋。

  南海取"火"刻不容缓

  浩瀚的南海是个巨大的"蓝色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据权威部门初步估计,南海油气储量约500多亿吨,在我国传统疆界线约有300多亿吨,与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齐名为世界四大海洋油气区,开采前景广阔,被誉为第二个"中东"。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据测定,1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出200立方米甲烷气体,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常规天然气的2倍~5倍。另外,南海中的铀、氚等海洋核能储量也非常可观。于是南海便有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之说。

  中国南海研究院研究员吴士存说,从国家经济、能源安全全局考虑,南海地区应该成为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地区,是未来能源的潜在基地。目前南海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南海油气可以作为稳定的国内石油供给,成为战略石油储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上世纪60年代末南沙海域被探明有丰富油气资源以来,南海油气资源争夺进一步加剧,周边有关国家加快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步伐,目前在南海拥有石油承租权并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大约有200多家,南沙油气开发已呈国际化态势。

  周边国家每年从南海开采5000万吨以上的石油,相当于我国大庆油田的年产量。而时至今日,我国仍未在南沙群岛海域竖起一座井架。

  专家认为,南海之争,其实就是资源之争。中国加快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已刻不容缓。

  专家建议,我国应重视南海石油开发对我国国家石油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巨大影响,本着"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建立真正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加强与东南亚相关国家在南中国海石油开发上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和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建立石油安全战略联盟,加快南海油气资源合作开发与共同开发,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维护我国在南海的权益和主张。

  海南可分一杯羹

  "海南拥有南海这块宝地,其中蕴藏丰富、价值巨大的海洋油气资源,这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最大资源优势,海南可从南海油气开发中分一杯羹。"中国工程院院士胡见义说。

  专家认为,南海油气开发,海南是最大受益者,因为相当部分海域均在海南省所管辖范围内,海南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教授李江海认为,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和研究不仅对我国油气资源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快速提升海南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的头10年是中国开发南海资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充分发挥海南经济特区后发优势的最佳时期。

  近几年,随着崖13-1气田、富岛化肥等油气化工项目的开发,对海南所产生的聚集效益和带动作用开始显现。崖13-1气田年产天然气34亿立方米,其中29亿立方米送往香港,5亿立方米供海南省综合利用;以海洋天然气为原料的富岛化工成为海南省效益最好企业之一;南山电力成为我国最早使用天然气为原料的电力企业;东方化肥项目成为亚洲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与此同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海南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海南的综合开发利用能力。由此可见,油气资源的开发将成为拉动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龙头",可发展成为成龙配套的大型工业项目,建设大型的油气综合开发产业化基地。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