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跌至118美元 80美元或为理想价格

   2008-08-06 东方早报沈雁飞

65

核心提示:国际原油价格本周大幅下挫。继当地时间8月4日纽约伦敦两地油价双双跌破每桶120美元之后,国际油价当地时间8

国际原油价格本周大幅下挫。继当地时间8月4日纽约伦敦两地油价双双跌破每桶120美元之后,国际油价当地时间8月5日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电子盘交易中又下探至每桶118美元。

受此影响,当地时间8月4日,美国标普500种股票指数中能源股暴跌4.9%,创近4个月最大跌幅。追踪主要商品期货价格走势的CRB指数跌至401.98点,创下今年3月份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周二美国议息会议召开,外界普遍猜测联储将维持利率2%不变。
 
 朱林瑶很少诉说自己的发家史,也不喜欢讲自己的奋斗历程……
 
至北京时间8月5日19:50,纽交所国际原油价格为每桶118.61美元,当日下跌2.8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此轮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短期来看是受热带风暴“爱德华”将不会影响墨西哥湾石油生产等消息影响,长期来看则在于市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心不足,而美元走强的信号也弱化了国际油价的上行因素。

当地时间8月5日,美国道琼斯指数以11286.02点开盘,较上个交易日高开1.87点;标普500以1260.16点开盘,高开0.83%。

美国能源股跌入熊市

当地时间8月4日,纽交所9月交割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开盘后一度大跌至每桶119.50美元,收盘报每桶121.41美元,跌3.69美元,创下5月6日以来盘中最低交易价格和收盘价格;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9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盘中最低跌至每桶118.8美元,收盘报每桶120.68美元,下挫3.50美元。

受此拖累,美国最大能源企业埃克森美孚股价跌去3.9%,美国最大的油田服务商施伦贝格尔股价下跌5.8%。有关媒体分析认为,美国能源股已经进入传统意义上的熊市。

能源股是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中仅次于科技和金融的第三大行业板块。过去5年,因原油价格一路飙升,能源股指数累计上涨了182%,一度成为标普指数中最赚钱的行业股。

今年上半年,美元走弱导致大量避险资金流入大宗商品市场,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升。CRB指数一度创下35年来最高增幅29%。

美国经济疲软抑制油价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能源专家牛犁昨日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此轮油价大跌主要是受到美国经济可能继续疲软的影响。加上最近美元走强信号明显,不利于市场继续炒高油价。此外,各国纷纷调整能源政策应对高油价,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些国家的原油消费,在供需层面上缓解了高油价。

美国油气消费量为全球总量约1/4,其能源消费需求的下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油气市场的紧张形势。据美国商务部当地时间8月4日公布的数据,6月份美国个人收入增长0.1%,消费开支增长0.6%,保持下滑势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6月份美国个人消费开支实际比前一个月下降0.2%。

清华大学中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周世俭昨天下午对早报记者表示,美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消费需求低迷。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长率为1.9%,这是自2001年第三季度下滑1.4%以来的最低,而美国上次经济衰退就发生在2001年。

上周第一优先银行停业破产后,美国已有8家银行因次贷破产。美国的全球财经研究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纳里曼·贝拉韦什预计,美国经济要到2009年春季或夏季才可能出现复苏。

正如牛犁所说,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两美”危机继续影响美国经济,房地产仍未触底。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还表明,今年第二季度美国住房投资下降了15.6%。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美国住房投资的下降幅度分别达到了27%和25.1%。虽然住房市场的下滑速度已经减慢,但低迷的住房市场仍在拖累美国经济。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预计,美国政府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将在今年下半年继续支持美国经济增长,抵消住房市场衰退和能源价格走高带来的不利影响。

80美元或为理想价格

牛犁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在飙高之后进入了调整期,正在改变2007年以来单边持续上涨的趋势,然而后市情形仍待观察。他提醒,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曾经在创下35%的累计跌幅之后,一路跳高至今年147.9美元/桶的高位。

周世俭则大胆指出,国际原油价格将保持跌势,第四季度应降到80美元/桶的市场价格。他说:“高油价不是石油出口国的福音,80美元是能够保持各方利益的理想价位。”

国际油价飙高以来,各个国家不仅加大石油开发力度,同时也纷纷寻找替代能源、研发能源转换技术。全球油气市场处于一种“开源节流”的状态,正在缓冲国际原油市场的高价。

消息人士透露,入夏以来,美国民众的行车里程已减少2%。据美国《新闻周刊》上周报道,美国汽车销量已降至16年来最低点,而市场偏好小型低能耗车型。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