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甘的“勋章

   2016-09-29 中华石化网彭青云

53

核心提示:甘仕明黑黑瘦瘦,毫不起眼,但他却是管道公司湛江处为数不多的几位技师之一。平时的他沉默寡言,面对百姓时

甘仕明黑黑瘦瘦,毫不起眼,但他却是管道公司湛江处为数不多的几位技师之一。平时的他沉默寡言,面对百姓时却能热情洋溢。他换过的岗位不少,但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这都是我的工作。”当谈起这一切经历时,他的话语朴实而又坚定。

用脚印丈量湛北管道

2011年9月,甘仕明从荆门来到千里之外的管道公司湛江处。当时,湛北管道还未投产,甘仕明每天的工作便是为建立湛北管线的基础台账穿梭在山地荒野之中。一路上,他克服了树枝上的硬刺、荒野中的沼泽和匍匐在草丛中的毒蛇,面临着手头没有任何专业设备的窘境,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出了湛北管线的原始资料台账。由于缺乏专业设备,甘仕明带着同事们仅靠管道施工时遗留的作业带,几根零散的标志桩慢慢摸索管道的走向。更多时候,大家面对的是一片荒地,没有任何标志物,只能通过仔细辨别土地翻新的痕迹来判定管道的地点。

2011年10月21日,随着湛北管线的投产,湛江站发出了第一颗清管器。于是,跟随着这颗清管器,甘仕明却默默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从湛江站一直徒步行走至山口镇与同事交接,甘仕明在线上断断续续走了将近六十个小时,125公里。

在管道技术员的岗位上,甘仕明一干就是4年,湛北线沿途,到处都是一种叫做“鬼针草”的植物,一天下来,甘仕明的工服和工鞋上总是挂满了鬼针草刺,更要命的是,这种刺又细又尖,能扎透衣服扎入皮肉里,弄得周围一片红肿,碰上汗水更是又疼又痒,而他却从无怨言。

用真心融入地方百姓

在同事们眼里,甘仕明总是一脸严肃。然而,为了清除湛北管道上的占压隐患,一向不苟言笑的甘仕明不知给当地老百姓赔过多少笑脸。由于当地农民对管道缺乏了解,因此管道人很是受百姓敌视,威胁、恐吓、辱骂时有发生。再加上湛江地区的方言晦涩难懂,与百姓的沟通也很成问题。

“每次只要我们路过他们就瞪着我们,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话,但骂你的语气也是能感觉到的。”回忆起那时的情形,甘仕明说。

不过,对于这样的情况,甘仕明也有自己的应对方法。他带着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摆出一张笑脸,跑遍了管道沿线的住户,耐心地给老百姓普及法律和管道保护知识。

跑的次数多了,当地的老百姓渐渐地也对他熟悉了起来。有些阿公阿婆听不懂普通话,但每次看到甘仕明,见他总是一副笑脸迎人的亲切样子,态度也好转了起来。“伸手不打笑脸人嘛。”甘仕明不无得意的说。

然而,还是有一些农民,舍不得自己种的树苗不肯清除,成了扎在管道上硬钉子。甘仕明便请村支书来调解,借助地方政府力量,一段一段排查,一点一点疏通。在担任湛江站外管道技术员期间,甘仕明实现了湛江站外管道全年实现零占压、零打孔盗油,确保管道阴极保护率达到100%,恒电位仪开机率达到98%以上两项硬性指标的完成。

用认真对待每个岗位

现任管道公司湛江处湛江站中控班班长的甘仕明干过输油工、管道技术员、安全员,尽管岗位一直在变,对待工作他却一直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数十年如一日,奋斗在安全生产的最前线。

在做管道技术员时,单位为管道管理添置的新仪器让甘仕明如获至宝,虽然自己并不会用,但通过向同事学习,甘仕明很快便掌握了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并运用到工作中。每次外出巡线,甘仕明总会带上探管仪和检漏仪这两大宝贝,精准定位管道,测量管道埋深,为管道做做“体检”,让原有的管道资料更加完善。带着新仪器,甘仕明配合完成了910个加密桩和警示牌的定位埋设工作,对所辖管段54个测试桩重新进行刷漆喷号,如今的湛北线上,各类标志齐全醒目,不仅方便了日常巡护,而且对周围百姓也起到了很好的提醒教育作用。

如今,甘仕明又回到了输油工的岗位上,成为了湛江站中控班的班长。一次为了查找安全隐患,他带领班组人员分组上罐检查,在汇总检查记录后,他还要针对每一个记录去复查落实。每天他都要平均要爬上4座大罐,再顺着扶梯下到罐顶进行检查,每座罐高23米,一座油罐检查下来累计要上上下下八十多米。在湛江强烈的紫外线下,甘仕明早被晒成了“大花脸”,黝黑的脸上,安全帽的两条带子“印”在了脸颊上。同事们都说,“这是大自然的‘赠礼’,也是老甘的 ‘勋章’”。

(管道公司 彭青云)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