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伟:采油工艺藏匠心

   2016-06-07 中华石化网杨建英

98

核心提示:【人物简介】马宏伟,男,1967年5月出生,河南油田石油工程专家。1992年6月江汉石油学院毕业后,他一直从事

人物简介】马宏伟,男,1967年5月出生,河南油田石油工程专家。1992年6月江汉石油学院毕业后,他一直从事油田采油工艺技术攻关研究,连续7年被评为河南油田劳动模范,并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中石化突出贡献专家、中石化优秀共产党员、河南油田科技创新功勋人物等称号。

扎根一线,科研创新是马宏伟不变的情结。工作24年来,他先后主持和参加20多项省部级和油田科研项目的研究及新技术推广应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油田科技进步奖18项、国家授权专利41项,形成专有技术9项,有5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5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些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累计创效2.5亿元。

“满足生产需要是我最大的心愿”

1992年7月,25岁的马宏伟大学毕业来到河南油田,从事采油井下工具试验研究,工作对象是在学校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封隔器、开关阀等分层开采井下工具。

起初,在师傅们的带领下,马宏伟从最基本、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边干边学,很快成为技术骨干。

工作第二年,马宏伟还是个助理工程师。面对油田注水管柱耐压低等问题,油田下达了“注水井多功能注入管柱”攻关课题。领导看他能吃苦、肯钻研,将重任交给了他。这是他承担的第一个局级科研项目。其技术难度大、成功率低,研究一度停滞不前。他曾感到困惑、迷茫,但始终没有放弃。他深入生产现场了解实质问题,通过反复30多次的试验改进,终于取得了技术突破。该项目荣获河南油田当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作为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点推广项目,在国内油田系统推广应用。

马宏伟常对同事们说:“满足生产需要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最大心愿。油田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斜井分注是油田急需解决的难题,上级要求当年立项、当年上现场。国内没有现成的技术,马宏伟就参照类似技术,和项目组查资料、分析问题,确定实施方案,加班加点绘图,反复改进试验20多次,提前一年完成任务,不仅解决了大斜度斜井无法分层注水的生产难题,而且提高工作效率三倍以上。此项技术被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中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事后,一名最早搞此项技术的同行称赞马宏伟:“我们干了9口井,只有2口井的仪器能冲上来,而你们却做到了100%成功,真是难得!”

参加中石化“大厚层细分开采技术”攻关时,马宏伟负责一个专题研究,终日奔波在工房、试验室和试验现场,反复改进工具结构、试验方法。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试验、多少次失败、多少次改进,最后,他成功地解决了制约细分开采的瓶颈问题。经专家鉴定,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技术已在现场推广应用十多年,目前累计创效上亿元。

“工艺来不得丝毫马虎”

马宏伟常常提醒项目组成员: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工艺来不得丝毫马虎。

同事鲁克英清楚记得,1998年,单位委托某橡胶厂加工3000只、10余种规格的密封圈,外径最大的104毫米,最小的11毫米。加工完成后,马宏伟到橡胶厂验收产品。他用游标卡尺一一测量每只密封圈的参数,并用手拉扯检验其弹性,令在场的橡胶厂厂长深感敬佩。

魏观3井是一口小直径特殊井,施工作业时遇到了管柱遇阻、拔断的复杂问题。马宏伟接到配合打捞落井管柱和下步改进工具、立即恢复生产的紧急任务。一般来说,完成这个任务至少需要半个月。他立即带领项目组分析查找原因,并提出应急方案:一方面配合打捞落井管柱,另一方面修改加工零件。半个小时内,他勾画出修配件草图。新加工零件周期长,他大胆创新,从废旧井下工具上拆卸合适尺寸的高强度零件10多件,立即联系加工厂家。在加工车间,他指导工人加工、调试,两台车床连续加工7个多小时,加工出两套全新的工具配件。之后,他又连续三天两夜组装试验工具、指导现场施工。经过连续四天的紧张忙碌,这口井的施工大获成功,日增油4吨,并从根本上解决了工具容易断脱的隐患。

如今,马宏伟被油田领导和同事们称为注水专家,遇到注水工艺的疑难问题,通常要听听他的意见。“只要是马劳模的工具,免检!”这是马宏伟从事井下工具研究20多年来树立的口碑。

“搞科研是我最大的快乐”

在外人看来,马宏伟不善言辞,一门心思搞科研,显得有点傻。熟悉他的人说,马宏伟做的“傻事”多着呢!

2000年,河南油田选拔35名德才兼备的青年赴石油大学深造。学习期间,马宏伟忙于科研项目攻关,常常忘记学习英语,这门课考试未通过。他是当时唯一没有获得研究生学历的学员。之后,他又辞去科室长的职务,一门心思搞科研。有人笑他傻,他却说:“高学历、高职位我不看重,能解决生产问题才是我工作价值的最好体现。”

马宏伟在油田领导给他的一次颁奖会上袒露心扉:“搞科研是我最大的快乐,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

2013年6月,工程院与中海油服签订“海上热采防污染管柱配套工具的研制及工具高温工况试验”技术服务合同,由马宏伟总负责。海上热采防污染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供借鉴。

他和技术团队废寝忘食,昼夜鏖战。他从一块饼干上获得灵感,解决了密封难题。他从一只茶壶上受到启发,设计了单流开启装置。

难题逐个被攻破,任务按期完成。最终,这个项目获得甲方高度评价,这项工艺填补了国内外空白,3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2016年,工程院与中海油成功续签了2项金额150万元的合同,开启了持续合作的征程。

和睦大家庭诞生12名高徒

近年来,马宏伟先后与12人签订了导师带徒协议。如今,他们都已小有名气。

2007年,参加工作仅两年的王小勇,第一次承担局级科研项目,压力很大。马宏伟手把手教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王小勇现已成长为测录井研究所所长。

机械采油所徒弟沈威,2011年毕业的时候,对CAD机械制图只略知一二,从未接触过井下工具。马宏伟相信他,主动给他压担子。沈威遇到难题向他请教时,马宏伟常常放下手头工作,细心指导他。马宏伟还经常到工房指导沈威等年轻人组装工具,带领他们做试验,甚至监督现场实施情况,使这帮年轻人的业务能力提升很快。

多年来,马宏伟一心扑在油田的科研事业上,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忘我工作,晚上常常加班到11时多,平均每天工作时间12个小时以上。加班加点已经成为马宏伟的习惯之一。朋友们见到他最常问的话就是:“又加班去了?”他何尝不想下班后看看电视,和朋友们打打扑克,辅导一下孩子的功课。他说:“工作上的事拖不起,明天还有太多的事情等着呢,今晚加个班,明天就会轻松些。”

2015年8月底,春光油田防砂会战遇到一些难题。单位安排马宏伟到春光油田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技术难题。这时,正好赶上考上大学的孩子到学校报到。马宏伟平时和儿子单独相处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照顾。本来,他打算送孩子去学校报到,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可他心里清楚,春光更需要他。于是,他让妻子把定好的火车票退掉,毅然登上了飞往新疆的航班。对这件事,儿子却并不生气。因为,在上中学期间,当同学们知道挂在油田主干道旁的大幅劳模照片是他爸爸时,同学们那种羡慕佩服的眼神,让他很受用,很自豪。他理解爸爸,也打心眼儿里敬重爸爸。

“马劳模是河南油田的一个品牌。”如今,越来越多熟悉马宏伟的人认可了这个事实。

(河南油田 杨建英)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