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爱心”汇聚巴山情

   2013-08-29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145

“小张,莫走!莫走!今天我做了粑粑饭,你一定要过来尝尝!”8月23日中午,房东罗婆婆拉着刚下班回来的普光气田职工张晨霞的手说。罗婆婆一直感激扭伤脚期间,张晨霞对自己的照顾,执意要留她在家里吃饭。

    远亲不如近邻。伴随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气田职工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友谊,点滴关怀汇聚成一股股暖流,流淌在大巴山水间。

    山上的女娃,山下的牵挂

    “君茹,这条裙子是送给你的,喜欢吗?”8月10日,普光气田职工张小云利用休息的时间,顶着烈日走了30多分钟的山路来到土主乡石人村李君茹家。当她把一条碎花裙子变戏法似地拿到李君茹面前时,小姑娘乐开了花。

    张小云是普光分公司天然气处理厂普光项目部的一名职工,李君茹是家境贫寒的山里娃。一次邂逅,山里女娃李君茹成了张小云的牵挂。

    去年12月,张小云和几个同事结伴上山采风,遇见了正在向路人发放拐枣的李君茹。黑瘦的她穿着一件脏兮兮的红棉袄,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热情地将手中的拐枣塞到过路的气田职工手中,还用拗口的“川普”向大家介绍山里的特产。张小云被这个好客的小主人打动了。

    接触多了,张小云了解到李君茹的爸爸和哥哥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她和妈妈在家,年幼的她已经承担了很多家务事。张小云很喜欢这个乖巧懂事的小姑娘,经常买些文具、水果上山看望她。

    李君茹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一次,李君茹在山上遇见了张小云,她牢牢抓住张小云的衣服生怕她跑了:“张阿姨,你那天送给我漂亮的文具,我还没来得及感谢你呢。这是我和妈妈在山上摘的板栗,特意留给你的。”李君茹边说,边从兜里掏出一个装满板栗的方盒子,塞到张小云的手里。

    “山里孩子的朴实与真诚深深地打动了我,能够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感到很开心。”张小云说。

    凉棚变站台,爱心默传递

    每天早上7点多,位于普光气田的“金三角”超市就开门营业了,当地村民马军经营的这家超市面积仅有30多平方米,但小超市门前却搭起了一个宽大的凉棚,供来往行人避暑乘凉。

    今年夏季,天气酷热难耐,一些住在附近的气田职工,就在凉棚下等值班车,这块“避暑胜地”渐渐成了气田职工的临时候车点。

    在与店主马军的接触中,大家了解到马军的妻子前年查出患了尿毒症,每周都要到医院透析,每次都要上千元的医疗费,马军一家的生活日渐拮据。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和生病的妻子,他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四处筹钱在家附近开了这间小超市,用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

    得知马军家的事情后,普光气田的职工都很照顾他的生意,你买一瓶水,我买几块雪糕,他买几罐啤酒,小超市生意日渐红火。“也许是资金紧张的缘故,他家的货物并不丰富,但只要是能在他家买到的物品,就算多跑点路,我们也在这儿买。”小店常客、天然气处理厂普光项目部员工田亚峰说。

    马军对气田职工的默默帮助十分感激,他又在超市门口支起了一个水果摊,还细心配备了一组桌椅,方便等候值班车的职工休息。“大家都这么照顾我的生意,我也要给大家服好务,做好‘后勤’保障。”马军笑着说。

    “微爱心”传递正能量

    “爱心无价,滴水汇成河!”天然气净化厂计量化验站职工唐世海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今年6月初,通过一个当地爱心志愿者组建的网络论坛,唐世海得知了宣汉县厂溪镇两名孤儿的故事——6岁的张苓苓和2岁的张槟与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家人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十分艰难。

    唐世海将姐弟俩的故事转发到净化厂“普光徒步群”的QQ群中,姐弟俩的困苦生活牵动着大家的心,QQ群里的气田职工发起“厂溪献爱心”活动,筹集爱心物品和善款,利用轮休时间,前去探望小姐弟俩。

    来普光气田工作5年多了,采气厂职工马中华几乎跑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一有空闲,她就和一群爱好“走四方”的同事帮助附近村民干农活儿:春天帮着村民去采茶,夏天帮着插秧、收玉米,秋天收稻谷和花生。由于她的热心肠,很多当地的村民都认识她,就算不知道她叫啥也能把她的模样描述出来。如今,这群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村民的热情招呼。

越来越多像马中华这样的气田职工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用爱心传递正能量,使油地亲如一家人。(中原石油报供稿)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