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剩余油的“地下雷达”杜庆龙

   2013-07-09 中华石化网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赵颖华

108

他,被誉为大庆油田的“地下雷达”,剩余油在他面前无处遁形。他叫杜庆龙,今年41岁,是大庆油田勘探研究院副总地质师。7月4日,当记者联系上他时,杜庆龙正在加拿大参加石油技术管理培训班。他期待着21天后回到大庆,再次向世界级难题——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研究发起挑战。

从采油工到科研工作者,再到今天的副总地质师,杜庆龙花去了29年光阴。杜庆龙1984年技校毕业分配到采油厂,1993年到中国石油大学攻读地质专业,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

剩余油研究深深吸引着杜庆龙。为破解大庆油田剩余油难题,他与他的团队呕心沥血,潜心钻研。

1996年,杜庆龙承担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宏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三维定量描述研究”。为在最短时间内开发出精度高、适用性广的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杜庆龙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国内外研究资料,探索剩余油研究方法,并与采油厂技术人员交流。他对三次加密试验区开发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对近年来的检查井逐井逐层进行剩余油分析,终于总结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杜庆龙率先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确定小层剩余油分布,并在喇嘛甸油田得到成功应用。

通过多年攻关研究,杜庆龙在大庆首次建立了神经网络单井点剩余油识别方法,实现了任意点处剩余油的智能化快速有效识别。这一方法现场应用2.8万口井,井点剩余油识别符合率由68%提高到80%,提高工效近百倍,填补了大庆油田单井点剩余油预测空白。

针对特高含水期注采系统调整和精细挖潜工作的需要,杜庆龙开展单砂体注采关系和小层动用状况定量评价方法研究,研发出剩余油潜力定量评价软件,实现了剩余油从计算机半定量自动识别到定量化、标准化、自动化识别的飞跃。

2012年6月,杜庆龙投入到长垣老区稳产潜力研究中。一次,他正在厨房炒菜,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软件部分程序还可以优化。他立马回房间打开电脑验证。杜庆龙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忽然听到“咚咚”敲门声。原来,他忘了关火,滚滚黑烟从厨房冒出来,引来了邻居。由于痴迷于工作,有时出门上班,他竟然会忘了换鞋或穿外衣,常常走了很远才发现自己的疏忽。

杜庆龙视油田剩余油研究为生命,是大庆油田专家、“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负责人、国际石油学会SPE会员。他先后组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油田级科研生产项目30多项。

为支持丈夫的工作,妻子从幼儿园园长转岗成为一名倒班工人。为此,杜庆龙很愧疚。结婚20年,杜庆龙没陪妻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没给孩子开过一次家长会。但为了工作,杜庆龙只能将这份愧疚深埋心底。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